什么让印染企业重新洗牌
2007年伊始,国家环保总局重拳出击,首次启用“区域限批”的政策来遏制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对所有超过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或行业,都将会暂停审批该地区或行业的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纺织、汽车、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焦炭、铁合金、电解铝、电石十大行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这种“环保责任连坐”成为了地区和行业在发展中所遭遇的最严厉的惩罚手段。
目前这种惩罚手段已开始发挥效力。据报道,已有投资总额1123亿元的82个项目受到处罚,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以及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和国电四大电力集团均被停止审批和上马任何新项目。环保总局和地方环保部门今年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使“区域限批”最终成为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最近有消息报道,环保总局将在春节后出台一系列促进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法规,促进法律改革和公众监管力量的形成,保障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对环保决策的参与权和维护环境权益的救济权。
众所周知,整个纺织工业约80%的废水来自印染行业,由于在纺纱织布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料、浆料、工艺各不相同,造成了印染废水成分复杂、难以治理的结果。近几年,我国印染行业获得了高速增长,无论是欧美设限、还是配额限制,无论是原材料涨价、还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都没有挡住印染业众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但是,面临如此猛烈的环保风暴,纺织工业承受环保压力最大的印染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却要面临着重新洗牌的现实。
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一批有规模的、产品上档次的印染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且能够承受价格不菲的环保成本。但是,对于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如何能使生产废水做到达标排放,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技术和资金短缺外,污水处理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印染行业相对比较集中的产业集群地区,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根据不同印染工序的特点,形成梯次治理,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经济的污水治理系统。如果还像现在这样,要么依靠一家一户自我治理,要么不加区别和约束,完全依靠大型污水厂最终治理,都不能达到新颁布的环保标准,最终还是不能通过环保监督的门槛。
“区域限批”政策的启用,给众多中小印染企业的生存敲响了警钟,环保问题不彻底解决,企业断然没有生路,企业的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