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府整顿市场秩序背景\影响及解决建议
2006年下半年以来,俄当局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对移民领域、流通领域、进出口领域进行整顿。《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士移民登记法》、《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法》、《消费者权宜保护法修正案》、《关于2007年俄罗斯联邦境内从事零售贸易经营主体内部使用外国劳务人员的许可比例》683号总理令、《俄罗斯联邦零售贸易和劳动法典修改意见》、《关于向外国公民发放临时性劳动许可证的管理办法》、《关于2007年向外国公民发放劳务许可邀请定额指标》 等相关法律法令从2007年1月1日、15日起已相继正式生效。随着新法律的生效,2002年版《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法》、《消费者权宜保护法》部分条款已自动作废。新法规的出台,对中俄经贸合作将产生影响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新法规的主要内容
1. 恢复俄罗斯联邦政府确定给按免签程序来俄的外国人发放临时居住许可名额的权力,政府可在国家协助海外俄罗斯同胞志愿迁居俄罗斯计划框架内不考虑名额限制为外国公民及其家庭成员发放临时居住许可,并规定这类公民可在优惠条件下就业。
2.对免签证入境的外国公民找工作不做限制,但必要时注册当局和联邦政府可以根据移民的职业和专业技能确定配额。
3.“外国劳工”应理解为在俄罗斯联邦临时停留并根据规定程序开展劳务活动的外国公民或无国籍人士。“在饿罗斯联邦临时停留的外国公民”指持签证或免签赴俄罗斯联邦、获得移民卡、但无居留证或临时居留许可的人士。
4.对来自独联体国家的公民不实行配额,但根据地区和政府的要求可提出配额。
5.实施新移民法后,签证过期仍滞留俄罗斯的外国人,将被俄移民管理部门在护照上加盖黑章,而且在一定年限内不能进入俄境内。
6.2007年需办理签证入境的外国劳务人员引进限额比2006年减少2万多人,降为30.8842万人。
7.从2007年1月1日起,外国公民一律将被禁止在俄罗斯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
从2007年1月15日到4月1日,外国人在售货摊、市场以及商店以外的场所进行零售业的人数应限制在零售业总人数的40%。
从2007年4月1日到12月31日,外国人将被禁止从事零售业。俄全国115个大型露天市场将被关闭。
8.将严格实行外国劳动力配额制度,不再为外国人发放市场经营许可(售货员劳动大卡);已经获得劳动大卡的可以经营到其许可证规定的期限结束。
9.在引进劳动力方面将只允许引进俄经济发展急需的劳动力,指标将主要分配给建筑业、农业生产企业。
10.外国移民在俄境内被行政处罚两次以上者,移民局将不再发给签证,或拒绝为其办理暂居和长期居住手续。
11. 加大对雇用非法劳务移民的企业主的惩罚力度,每发现一个非法移民摊位,生产管理机构将被处以最高80万卢布的罚款;非法经营的外国人,将被处以2000-5000卢布的罚款并驱逐出境;非法打工的外国人,将被处以5000卢布以下的罚款并驱逐出境;非法雇用外国移民的单位,将被处以最高50万卢布的罚款。
对在俄华商而言,上述法规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是关于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条款。
二、整顿背景
此次俄政府出重拳综合治理市场并非权宜之计,分析其初衷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打击非法移民。俄罗斯是世界移民中心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俄移民人数相当于其国内人口总数的10%,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二。据俄内务部和移民局数据,截至到2006年初,俄国内来自独联体国家移民共1200万,其中700万为非法移民,其工作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合法与非法劳务移民具有明确的就业部门结构,建筑业中合法移民42%、非法移民39%,工业部门中相应指标为7%和5%,运输业中为5%和6%,商业领域为28%和25%,住房公共服务业中为9%和12%,农业领域为8%和13%。从专业技能水平看,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非法劳务移民不到20%,其余52%为中等技能,27%不具备专业技能。*1
90年代以来,俄人口每年减少80万,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大批移民的流入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了俄居民人口下降造成的劳动力不足,对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也对社会治安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俄移民犯罪率远远高于本国居民的犯罪率,非法务工给俄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80亿美元,还有人认为,移民挤占了俄罗斯人的就业岗位。俄联邦移民局则认为,在俄境内不应出现外国人数超过本地人口数的飞地。外国人集中居住人数不应超过本地人口17%-20%,如果超过这一比重将会对本地居民造成生活上的不方便。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来自阿塞拜疆的居民过多,已使本地居民开始外迁。这些人并没有融入当地社会,而是按照自己的法律规则生活。类似的情形还发生在远东、滨海边疆区,那里滞留了很多中国人。越南人和土耳其人也有类似情况。这表明,俄上述举措虽不专门针对中国,但中国人也应是主要整顿对象之一。
2.整顿市场秩序。俄罗斯现有的消费市场结构是在最近15年间形成的。近年来,尽管政府积极发展现代商业网点,麦德龙、阿尚等现代化连锁超市迅速发展,但零售大市场对保障普通居民生活仍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俄国家统计委的最新统计,到2006年初,国内共有5800家大市场,年交易额1万亿卢布。市场上共约 120万个摊位,其中 78%属于个体经营者、19%属于私人、3%属于法人。目前,这些市场以同时销售食品类(包括农产品)商品和非食品类商品混合型市场为主,约3500家,占总量的60%。市场上只有1/3的摊位是在室内,1/3分布在城镇居民点或在农村居民点,保证农村居民的供应。
大市场主要面向中低收入人群,在保证居民商品供应特别是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的供应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居民基本消费中肉禽的40%、土豆-50%、蔬菜-44%、浆果-47%、蛋-20%、缝纫制品-63%、内衣-60%、裘皮制品-60%、鞋类-56%、袜类-45.7%、地毯类制品-25%、复杂家用电器1%均来自大市场。1995年,在零售贸易周转额中大市场的占比为26.6%,2006年下降到20%,其中占食品类商品零售额的15%、占非食品类商品零售额的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