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本上升:工资增加是主因
凌晨六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某个市镇的纺织厂,成群的女工揉着惺忪的睡眼从低矮的宿舍中走出,在车间的缝纫机前开始一天高度重复的单调的工作。这种场景几乎和低廉的商品价格一样,成为“中国制造”在全球经济中的独特标识。
得益于20多年来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飞速繁荣。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
我们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企业2006年的成本上升了5%-15%,47.6%的企业表示2007年企业的成本还会增加。而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61.9%的企业归为增加员工工资。
这种情况2004年就开始成规模显现。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发现,一度被认为无限供给的民工,也已经不像往日那般唾手可得——民工们在忍受了长期的低工资和低劣的劳动条件之后,开始选择了用脚投票。当时一个广为流传的数据是,珠三角地区12年来民工平均工资仅仅上涨了68元。温州奋起皮带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兆进曾经对本报抱怨招工难,找职业经理则如登天。
虽然这种短缺被视为结构性短缺,即年轻劳动力和熟练工人等特殊结构劳动力的短缺,这两种类型的劳动力正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核心力量。要找到足够的合适的劳动力,企业只有付出更多的代价——涨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等,这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的上涨。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66.7%的企业表示会将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改善员工待遇。“依靠廉价而密集的劳动力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时代将走到尽头。” 瑞银证券投资研究部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撰文说。
推动成本上升的不光劳动力,还有土地。去年,中国最大的矿用防爆电器制造商——电光集团的总经理望着办公室窗外的乐清开发区的土地说:“从1998年到现在,我脚下的土地涨了5倍。”全球最大的房地产服务公司高力国际2006年底发布的《工业地产报告》预计,上海主要工业园区的平均租金在今后一年内将上升5%-6%,同时,售价预计将上升3%-4%;而由于工业用地在2007年将全部通过招标、拍卖和挂牌的方式出让,预计未来工业土地的出让价格将大幅上升约50%。
土地成本的上升促使企业开始寻求异地投资,将产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不难理解为何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57.1%的企业对于异地投资的优惠政策更为看重,因为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可以最直接地降低生产成本。
事实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反倾销动作频频、人民币升值、环保风暴,所有这些坊间热议的词汇也几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中国制造成本上升”。担忧也由此而来,没有了低成本优势,中国制造将走向何方?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