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悄然变脸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纺织工业一改过去人们所认为的发展总量低水平的印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日前披露了一组数字,2006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1030万人,比上年增长3.95%;固定资产净值6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3%;销售产值24498亿,比上年增长了21.8%;利润总额883亿,比上年增长27.96%。这足以说明,纺织工业走过了一个很好的开局之年。
杜钰洲介绍,到去年年底,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出口147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5%,其中行业最大的增长点是床上的被褥枕,达到30亿美元。这个成绩是在贸易摩擦比较多、欧美主要市场的特保限制、石油涨价、人民币升值等不利背景下取得的。具体来看,去年对美国出口231亿美元,增长了0.48%;对欧盟出口229亿美元,增长8.73%;对美欧之外的地区出口1011亿美元,增长了27.27%。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它能以比较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任何质量、任何品种、任何地区的产品。因此,我国纺织工业也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一个产业。
多因素拉动行业增长
28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这给纺织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杜钰洲认为,我国纺织工业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在于它是民生产业,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衣着是基本的消费。国家统计局2006年11月的数据显示,城市人均衣着支出是农村人均衣着支出的5.6倍,而“十五”期间我国的城市人口增长了1.03亿。实际上,早有经济学家分析认为,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时候,衣着消费增长会加速,而我国正处于这个时期。
纺织工业的地位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前些年纺织工业被列入衰退行业,现如今又被列入了重要的行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甚至纷纷将其列入支柱产业。
世界经济复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纺织工业带来了动力。良好的经济环境、亚洲经济的强劲增长、温和的通胀率、稳定的利率都是世界经济平稳的因素。2001—2005年全球经济平均增长4%左右,同期我国纺织工业吸引外资533亿美元,年均增长35.4%,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相当。目前,我国纺织工业自有资金占75%,外资企业投资占13%,剩下的是银行贷款,国家投资占很少的一部分。
中国纺织产品融入环球纺织业产业链的进程不断加快,现在国际上著名品牌都差不多在中国落地,这使我国纺织工业与经济体伙伴关系得到了加强,外部环境进一步好转,现在已经有40多个经济体承认中国在市场中的地位。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我国纺织品出口价格2000年到2005年逐渐下降,但去年,出口价格开始上升,如对美国的价格上升了13.97%,对欧盟上升了11.42%,这也令整个行业提高了信心。
从国内来看,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劳动生产力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从2000年到现在进口先进设备200多亿美元,占到全行业设备投资的47%,也就是说,53%的设备已经是国产化了。
上述各种利好趋势将带动我国纺织工业的大发展。
创新促发展
“到2010年,产业升级方面将有重大的改观”,杜钰洲说。要建设创新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要转变出口的增长方式,要转变纺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产业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有两个重点,科学技术的创新、品牌的建设,也就是科学技术对纺织工业增长方式的贡献率。这一点全行业已经达成了共识。
而要实现科技创新,纺织工业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让引进带来创新。引进带来了技术进步,但是没有多少效益用于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纺织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日本、韩国引进再创新的投入比重是1:16,而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工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引进投入和再创新的比例是1:0.3。引进技术的单位很少有真正创新的成果。
风格创新和集成创新有待解决。这包括实现产业链创新,另外还要提倡综合技术相关学科的综合创新,即实现产、学、研、观、中这五个方面的集成,其中“观”是以政府为导向,“中”是中介,中介要推动、推广、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