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人力成本增 反倾销 人民币升值蚕食竞争优势

      人力成本增加、反倾销袭扰、人民币升值蚕食竞争优势

      在飞往印尼的班机上,做枕头、睡衣出口生意的王先生一路发着牢骚,从工资聊到人民币升值话题,“外人很难理解升值带来的成本攀升,升值百分之三点几看着很少,可我卖一个枕头才挣多少?”

      王先生所在的团队取得了他们公司去年最好的出口业绩。他却也因此身心疲倦,迫切需要休息。

      空前的出口顺差,见证了中国制造的能力。但国家发改委已发出预警,纺织品作为中国最早崛起的行业,“竞争优势正在削弱”。而面临同样威胁的,绝不仅仅是纺织品。

      内忧:涨工资涨没了利润

      当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利润率低于10%,甚至不到5%时,低廉的人力成本似乎成为中国公司最后一道能够坚守的阵地。然而,这条脆弱的“防线”,现在正岌岌可危。

      曾经流传过一个颇为经典的故事:几年前,在广州一个研讨会上,当地装配工厂老板在介绍地理优越性时,顺便提到了工资问题,“这里的工资10年来就一直没涨过,10年以后也不会涨。”当满座的法国工业界人士听到这番话时,羡慕程度可想而知。

      小老板的估计太乐观了。中国从自己的低工资、低成本中得到了好处,也必然将为这种模式承担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蔡  近日预测,即使按照保守估计,到2009年中国也将会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情况。“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状况的拐点已经出现”,其潜台词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将应声上扬。

      “在江浙一带,有的技工年薪暴涨到20万元。”一个制鞋企业老板昨天向记者抱怨。而在很多地区,对于技术工人的争夺“暗流汹涌”。实际上,一家每年销售额两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出口型企业,近千名工人的工资成本就占到了总成本的35%。由于目前工人工资基数低,所以即便是50元/人的轻微上调,也会瞬间吞噬掉这家企业的所有利润。

      近日,全球最大人力资源公司“E-CA国际”发表薪酬趋势调查报告预计,中国大陆将在2007年成为全球薪酬升幅最快地区之一。

      外困:反倾销锁定中国商品

      一旦被判定倾销,面临的将是高昂的惩罚税率,这意味着便宜的中国货一夜之间变成了“奢侈品”,竞争力全无。

      现在去欧洲旅游,中国的游客购物时都会非常小心,因为一不留神就买了“Made In China”。这对想买些免税洋货的游客来说,无疑是非常扫兴的事。

      其实不必这么小心,因为在欧洲、美国泛滥的国货,与国内比起来,经常是质量更好、价格还便宜。

      在日本的东京,亲眼目睹了数量惊人的KITTY玩具猫,它们清一色标注着“Made In China”。来自导游的介绍是:“你买了也没关系,因为多数款式从不在中国销售”。

      “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一团糟”,这是德国媒体去年一篇重磅报道的标题。在法国,每3件内衣就有一件来自中国。

      可中肯的呼吁,还是被淹没在日益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

      从纺织品、皮鞋到钢铁,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在欧美司空见惯,这种情绪甚至蔓延到了南美洲。保护主义者们对潮水般涌入的中国商品感到恐慌,他们坚信这些外国货打击了自己的民族产业,剥夺了本地的就业机会。

      一旦被判定倾销,面临的将是高昂的惩罚税率,这意味着便宜的中国货一夜之间变成了“奢侈品”,竞争力全无。

      无奈:衬衫无力抵挡升值

      很粗糙地理解,如果人民币短期内升值5%,我们出口的衬衫、皮鞋就贵了5%。要命的是,这些廉价货源绝非不可替代。

      没人相信人民币会在短期内急速上升,但是人民币汇率的确处于稳步上升的轨道中。从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了4%,按照大摩、花旗等顶级投行的预测,今年至少还能升值5%。

      人民币地位的稳健与强势,对中国经济是长期利好,但对那些附加值较低的出口商品而言,却不是这样。

      很粗糙地理解,如果人民币短期内升值5%,我们出口的衬衫、皮鞋就贵了5%。要命的是,这些廉价货源绝非不可替代。

      在美国服装市场上,来自越南、孟加拉和墨西哥的服装开始和“中国制造”分庭抗礼。去年越南成衣制品出口创汇达30亿美元,仅次于石油出口。越南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同5年前的中国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憧憬。

      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从越南进口的衣服大多是价值很低的T恤以及内衣等,基本对美国的纺织工人没有影响,而受影响最大的正是中国。

      印度出口数额比中国少了好几千亿美元,但最近几个月,印度媒体正连篇累牍地报道着自己国家的产品竞争优势,他们感觉追赶中国的机会已经出现。

      期待:复制韩日崛起路径

      韩日抓住电子工业的两次技术跃迁、产业升级的机会,最终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领导位置。

      “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中国品牌”……中国的产业精英们构思了大量的美好词汇,他们憧憬着那些词汇将来能成为“中国制造”的升级版本。

      升级野心的根源,在于现实过于辛苦。商务部去年得出了统计数字――我国平均出口一件衬衣能赚0.3美元,出口8亿件衬衣的利润,才能买1架空客A380飞机。需要提供的参照物是,我国这几年飞机一买可就是上百架。

      产业升级的榜样就在我们身边。40年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本制造”、“韩国制造”蔓延全球,却也同样顶着“廉价货”的帽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货还是“便宜货”的同义词。

      但韩日抓住电子工业的两次技术跃迁、产业升级的机会,最终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领导位置。比如存储芯片,韩国几乎垄断了所有核心技术,而日货如今经常代表了精致与品质。

      成功经验应该可以复制。“我们需要全国最好的司机来驾驶这些客车。它们真是棒极了,一定要小心爱护。”这句话,是古巴总统卡斯特罗去年说的,他当时正在参加一个中国客车的到货仪式。

      升级的机会也许已经出现,起码,对中国货的“偶尔涨价”,欧美消费者去年比较麻木。显然,企业力量支撑了中国制造价格的悄然提升。在中国农历新年前夕,法国一家权威媒体作出了这样的报道:“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虽然正遭遇挑战,但它们征服世界的欲望却比过去更加热烈”。

      一种警告:中国外贸环境将长期严峻

      中国在迅速崛起过程中,外贸环境却与之相反。中国WTO研究会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陈泰锋日前说,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进程中,外贸环境正在恶化,这种趋势将是长期的。陈泰锋说,这在其他国家迅速发展进程中并不常见。

      陈泰锋表示,其实中国“和平崛起”的对外宣示已经非常明确地摆明了中国的态度。但是和平是我们的态度,崛起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中国是个特例,中国是一个大国,即使微小的举动都引起世界的关注。”他说,况且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每年GDP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欧美等国确实有理由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威胁。

      “当中国相对成熟起来,贸易地位长期稳定地保持,并且内部环境进一步完善以后,这种严峻的外贸环境才能平息。”陈泰锋指出。

      一种猜想:如果强大的是“印度制造”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