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转型品牌制胜
两年间,由外贸转型而攻内销市场的服装企业为数不少。但是,做惯了“洋生意”回头再来跟本土消费者打交道,似乎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两年的辛苦征战中,有人已经尝到了内销战的艰苦滋味,“资金如流水般去了不见回”的投入更伴生着种种“不适应症”,许多人开始反思——外贸企业,该不该转型?又该如何转型?
在五联合北京沙龙会上,一个来自福建石狮的外贸企业女老板成为了想转型内销却又顾虑重重的“典型案例”。法国五联合时尚品牌规划机构的首席顾问拜龙先生说,外贸转型别投机、要投资。
外贸企业有些什么优势?一,完成了原始积累,资金比较雄厚;二,生产能力经过了多年高标准的锤炼,产品质量直比欧美;三,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相对要高。
外贸企业又有哪些劣势?一,国际国内都无自己的营销网,原来只是接国外定单而已;二,无研发能力,原来只是来样加工就足够;三,无市场化的营销团队,市场意识欠缺。
拜龙认为,虽然劣势也很明显,但目前的大环境还是有利于外贸企业转型的。一是目前市场上的“国内品牌”还不能完全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后起者仍有机会;二是消费市场的“品牌意识”正在形成,市场前景广阔。
对于转型者,拜龙的具体建议是:一,做加法,即,不忙着丢掉原来的外贸业务,而另外加一条内销业务线,另组团队,这样转型后即使有影响也不会波及主体;二是树立投资而非投机意识,做品牌不比加工,它的投入是持续性的,效应又是延后性的,较之购买设备对于加工能力的促进,品牌对于研发、营销网的投入效果就没那么直观易见了;三是彻底转变观念,从原来外贸型单一的“产一销”结构转化为“销一产”结构,即以市场需求来引导产品方向,加强消费研究、促进新品研发。
以那位福建女老板为例,拜龙的咨询建议有:在其户外装、运动装的生产强项基础上,推出一个比运动、户外装更为时尚的内销男装品牌。品牌公司与原夕l、贸业务分开,独立在上海运营。首当其冲的是组建团队,招聘研发人员、营销人员、品牌经理直至品牌总监。品牌经理管理产品品质等所有物质性的事务,而至关重要的品牌总监,则管理产品企划、推广等一系列关于品牌感觉、品牌灵魂的事务。此外,研发部门的建立,不仅对于内销新品牌至关重要,同时它对于总公司的外贸业务由oEM向更高一层的0DM转型也是意义重大。形成标准模式之后,就可以倚重于团队执行了。
做品牌,其实是做意识、比老板的意识。意识要先行,外贸企业转型做品牌,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