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纲要:突破"瓶颈"染整行业再发展
"瓶颈"这顶帽子曾经落在染整行业的头上好多年,近年来"瓶颈"之说有点松动淡去,主要是染整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不介意"瓶颈"这个词究竟是褒还是贬,但是它却起到了两重作用,一方面形势所迫给染整行业添加了压力,同时也赋予了紧迫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并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从而促进了染整行业迅猛发展。特别是2001年以来,印染布产量基本上是逐年以两位数递增,从2001年的178.3亿米,到2005年飞跃至362.15亿米,和上世纪90年代相比,从1990年的91.55亿米到1999年的160.5亿米,十年间增长只不过68.9亿米,年均增长6亿多米;而新世纪这五年间,年均增长却达36亿米,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奇。但是应该深思的是产能虽然飞速增长了,效益却不能同步,更令人叹息的是效益竟如此微薄,2005年的销售利润平均只有0.11元/m。
江、浙、沪长三角地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属于"优化开发"区域之一。当今这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很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要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染整行业虽然只是这个区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加工部门,但是也必须严格遵循"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定位导向,做好一切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国染整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也正是最美好的鱼米之乡和丰收良田,却由于染整行业的高度开发密度造成环境污染,更应该引以自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应该加倍努力偿还赊欠。
当今许多地区的纺织染整行业正结合市政建设规划,提出"搬迁改造"、"退市进郊"、"一条龙工业园区"等行业改造规划,这是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迎来新一轮绝好的发展机遇,染整行业有必要重新审视前阶段重组改造中的经验教训,必需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导向精神,认真研讨新一轮发展思路,从战略高度着眼,从整体规划着手。更要把"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的"优化开发"区域,要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龙头"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等目标,应该责无旁贷地视作己任,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莫大信任和期望,要认真对待确保胜利完成。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始终坚持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功能整理和培育人才等内容作为重点,常抓不懈,认真做好学术交流活动,并综合上述内容和结合当时一些突出的热点问题,每两年举办一次染整行业的技术改造会议,为染整行业开拓健康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
1 清洁生产刻不容缓
新世纪以来,染整生产一直处于产能高增长阶段,但高增长在总体上始终未能摆脱离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局面,而低档次、雷同化生产所得的微薄利润,又难以支付节能降耗和治理污染所必需的投入,越是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和改善,越是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陷入了不良循环的窘境,只有实施清洁生产,才有可能迈上可持续生产的发展道路。
我国关于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的提出,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出台了许多相关法规,如1984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关于实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的通知",当时纺织工业部也在1982年拟订了"纺织工业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办法",科学的计算办法可以综合考核印染产品的能耗水平及其差距,从而促进印染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节能工作的开展。但是长期以来环境污染仍然得不到根本整治,主要还是认识不到位、法规不规范、执行软弱无力。如今"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列入基本国策,明确提出一系列约束指标,十一五期间要求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长值用水量降低30%。各地据此也相继出台了许多地方性硬指标,如江苏省提出:强调太湖流域所有印染企业,自2005年起执行严于国家的一级排放标准,已有1/4(约256家)印染企业列入省级限制治理范围。并且提出对污染企业实施严格的"一关两提高"措施,即关闭和淘汰污染且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浙江省环保局也曾集中查处了纺织印染企业,有11家严重违法排污的纺织印染企业上了黑名单,这些企业都是地处杭、嘉、湖鱼米之乡,虽然有污水处理设备,却不正常运转,偷偷排污,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个例,现在已经引起各方面重视,应该不会长久存在了。譬如今年四月国家环保总局汪纪戎局长欣慰地说:"现在环境保护已经从从属、滞后、配角的地位转为主动、优先、预防的位置,经济社会的发展,应从环境换取增长转变为环境优化的增长"。今天既然提出了约束性指标,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必须在这期间实现,因此染整行业要认真对待,切勿悼以轻心,要有全局观念和社会责任,自觉贯彻,刻不容缓,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否则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为此要有思想准备,早作安排早主动,以下一些工作急待研究加强。
(1)染整行业使用的染料、助剂所产生的固体物及其污水,含有各类重金属和芳胺类有害物质甚多,是耗水排污大户,但是污水经处理回用率甚低,仅为7%,要努力开发回用技术和措施,提高回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到"十一五"末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22%。
(2)染整前处理用水量占印染布生产全过程的60%,按生产1万米印染布耗水250t计,前处理就要耗水150t。其中很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织布厂用于浆纱的浆料,特别是PVA等很难清洗净。因此印染厂要耗用大量的水和助剂去清洗。这个问题要从全局考虑,要"十一五"期间理应得到解决。
(3)国家环保总局日前正在拟订"印染(棉)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按照"纺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纺织工业中的大、中企业将全部推行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据介绍国内巳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和清洁生产审核的四十余家印染企业已初见成效。这些企业排放量减少了10%-30%,污染物排放虽减少了5%-20%。
(4)1982年纺织工业部制订的,后来又修订的"印染企业产品可比单位产量能源成本费用计算办法",在上海印染行业协会的长期坚持下,一直在推行贯彻这个量化考核办法,多年来很有成效,现在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评价和考核企业的能耗水平,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全面加强管理,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为此这个计算办法应该予以重视和研究推行。
2 功能整理狠抓不懈
"十一五规划纲要"第十四章第二节专门提出 "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明确地指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扩大产业用纺织品、丝绸和非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这七十个宇十分清晰地要求纺织工业今后开发的具体内容,说明粗放型经济依赖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力的做法不可取,反映在产品上雷同、档次上不高,新产品开发不多、产值不高,是没有前景的。以2005年为例,新产品产值仅占印染总产值的5.34%。印染布出口单价也很低,只有0.83美元/m,而同类进口印染布单价要比出口高出一倍多,因此急待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寻觅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在功能性整理上狼下功夫,增加附加值10%;而在同样这常规染色布上进行功能性阻燃整理,其加工费5.5元/m,每米净赚约1.7元,增值达30%。这样,多一道功能性整理工序即可增加附加值,其他各类功能性整理都有相似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