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告诉武汉服装业什么?
尽管近日武汉陡然进入“倒春寒”,各大商场服装销售区仍在弃“冬”战“春”。汉派服装企业也早已撤下冬装,加足马力生产春夏装。盘点上一季冬装销售,大多数企业叫苦:暖冬,给了武汉服装业一记“闷棍”。
汉派冬装原
以面料考究、款式熨帖闻名国内女装界,是传统强项。不少汉派服装企业,一年就靠一季冬装“过日子”。前年,冬装类大衣、棉袄火爆,生产数量远远追不上订单。去年还未入冬,服装厂家们已提前备料,抢做冬款。
气象台已经预测暖冬,服装老板们却更相信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一哄而上“押宝”冬装,“没想到,赔了!”
离过年还有10天左右,汉正街诸多服装店铺已关门歇业,数万件棉袄、羽绒服销售无门。一些品牌厂家,至今还有不少冬款堆在仓库里。
消费者反映,汉派冬装做工不错,可总是圆领换立领,毛呢换羊绒……,面辅料翻新难掩样式单一的缺憾,新鲜感过后再难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遇上暖冬,难逃市场败仗。
一位老板反思,武汉冬装强调面料,款式变化确实不及深圳、杭州等地。“过去就算款式不靓,还可以靠东北地区二三线城市销售业绩支撑。今年暖冬,二三线市场销量下滑,引发全线销售劣势。”
参考气候趋势,未来几年可能还有暖冬,传统冬装一季养四季的好日子似乎不再。本就激烈竞争的市场,又加上“天时”问题,业界深有忧虑:“暖冬压缩冬装利润空间,给武汉服装界出了一道强力挑战题。”
汉派服装商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求解这道“暖冬”题,需处理两大关键:如何在相对短的季节,以“独家”刺激需求,保持冬装优势?如何突破“冬装独大”惯性思维,加强四季服装设计实力,创新营销方式,增强汉派服装个性竞争力?
一些企业面对环境突变,做出适应性转变。
去年,港森新惠公司改变只重上衣“老招式”,推出一些衣裤系列搭配装,有顾客一次购买几千元服饰。公司表示,未来还要推出鞋、包、饰品搭配,让顾客“一站式”完成购衣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