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华人成衣业屡遭打击 华商冷静应对积极改进
法国巴黎第11区以华人服装批发集散地为当地人所熟知,它为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作出过贡献。但目前,11区区政府正在努力推动相关法案,目的是将服装批发商排挤出11区,最直接受害的当然就是华人服装商了。这一事件本身带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尽管华商在各方面都极力调整,以适应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需要,但是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霾仍未散去。
繁荣经济功不可没
巴黎第11区作为法国服装批发市场的历史由来已久,尤其是塞代纳-波班库尔街区。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犹太人就开始在这一街区做服装生意。随后,东南亚华人华侨开始进入该街区,当时主要是以来自老挝的华侨居多。到上世纪90年代初,该街区的服装批发店已经有100多家。
最近十多年,来自中国大陆的华商开始入驻塞代纳-波班库尔街区。由于原本已有一定规模,大批经营服装批发的华商纷纷来到这里,并逐渐扩展到周边的舍曼维尔、伏尔泰大道等街区。犹太人和老挝华人的服装批发店由当初的100多家减少到40多家,而来自中国大陆华商的店铺则猛增到近400家。目前巴黎第11区已经成为法国的服装批发中心。服装批发已成为第11区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单一经济”招致民怨
然而,随着服装批发店的增加,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由于批发商经常要补充货源,货车经常随意停靠而影响街区交通;生意的红火也使街区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人声鼎沸让居民对噪音感到无法忍受;旧纸箱、塑料袋等垃圾的随处堆放也影响了街区的卫生状况。当地居民抱怨正常的生活受到了干扰。
同时,服装批发生意的红火使出入街区的人多数为服装零售商,许多传统小店的生意大受影响。许多面包店、花店、杂货店、咖啡馆及手工艺品店等的当地店主,纷纷卖了店铺到其他地方经营,当地居民感到生活殊为不便。
2000年6月,区政府召集服装批发商开会,指出华商经营存在垃圾、噪音等问题。考虑到问题确实存在,当年9月华商经过商议成立了法国华人服装业总商会,以便于与区政府和当地居民沟通。尽管总商会作了不少努力,无奈华人服装商良莠不齐,而且不断有新的华商来到街区,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区长带头三度示威
矛盾到2003年5月进一步激化。第11区区长萨尔率领区政府公务员罢工一天,抗议街区的“单一经济”。这在法国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也吸引了媒体的注意。法国主要媒体纷纷作了报道,而华商则以“脏乱差”的形象被传递给读者。11月,区长萨尔再次发起罢工,区政府停止工作,抗议华人服装店给街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后,萨尔和区政府积极推动巴黎市政府及国家政府对街区“单一经济”进行遏制。巴黎市政府为此成立了巴黎东区综合整治公司,负责承购传统店铺以确保街区的经营多样化。2005年8月,法国通过了迪特里尔法案修正条款,规定各区政府有权优先承购店铺转让。今年2月萨尔再次发起罢工,抗议政府迟迟不正式公布迪特里尔法案修正条款,并要求政府追加用于优先承购的款项。
事件含有政治背景
在以宽容著称的法国,区长萨尔出面主导针对华人的抗议事件着实让人感到吃惊。然而,分析法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不难发现此事件发展背后的原因。
法国的经济最近几年很不景气,其增长率在欧盟成员国中只处于中游偏下的水平。在面对全球化问题上,左派与执政的右派意见一直存在分歧。左派主张对市场进行干预,以确保法国企业及其员工的利益。右派则更倾向于市场的自由化,认为应当让市场去调节经济的发展。出身左翼的萨尔屡屡声称,其推动的法案进展缓慢“完全是右派所为”。有人士指出,萨尔此番作为就是借事儿找政府的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