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路上“质量门”
- “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是创建品牌的四要素,质量是创立品牌的基础和根本,2006年“广东问题童装事件”给我国童装企业的品牌建设再次敲响了警钟
“虽然事件已经远去,但是整个行业仍然笼罩养阴云,我们有着‘切肤之痛’。”近日,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宪生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心情依然沉重。
又遭“质量门”
刘宪生所说的“切肤之痛”是指2006年“广东问题童装事件”。
2006年儿童节前夕,广东省工商局对广州、深圳、汕头、佛山、东莞、潮州等六个城市的童装市场进行全面检查,抽检了约80个品牌的童装,共91个批次。有51个批次不合格,其中涉及安全性指标不合格的童装达到了42个批次,占到抽检童装的近一半。
童装质量报告的公布,使广东童装业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据悉,2006年5月底被广东工商部门抽检出偶氮染料、甲醛超标的多家知名童装品牌,两个月里一直都处于不准进入市场的状态之下,直至2006年7月30日,贝蒂、丽婴房、巴布豆等品牌童装才重获市场准入资格。而大多数童装品牌至今还未获得市场的准入许可。
除被检查出问题的51个批次受影响外,其他检查合格和未被抽查到的童装企业,在童装风暴面前也都显得很被动。
佛山市青蛙王子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汉樑表示,在童装风暴期间,虽然他们的产品并未被抽查出问题,但北京的销售代理商对他们的童装已经提出质疑。
与此同时,许多家长也对儿童服装产生了“对名牌童装都不能相信,其他的牌子我们怎么能信呢?”的反应。
广东童装只是这场童装‘灾难’中的案例之一,而已现实的情况更为严峻。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等9个省、直辖市74家企业生产的74种儿童服装产品的抽样检查显示,合格率仅为62.2%。
中国童装质量问题因为“广东问题童装事件”被推向前台。
一个反省的机会
“一定要先承认不合格的事实,责任必须承担。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分析情况。” 刘宪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