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业:微利“危”在哪里?
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三届四次理事会上,记者对徐文英会长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受颇深。徐会长在他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棉纺织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报告开头,就表述到:“当前,原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预计2007年将是棉纺织产业十分困难的一年。”
了解到,从规模以上企业宏观统计数据看,棉纺织业总的销售收入、利润、出口连年增长,但实际上企业经营十分困难。统计显示,约64%的棉纺织企业利润率在3%以下,利润率高于6%的仅占企业总数的11.5%。棉纺织业是地道的微利行业。
棉花缺口矛盾依旧
徐文英算了一笔帐:如果我国棉纱线产量按“十五”期间每年17.35%的速度增长,那么,到2010年将达到3320万吨,预计用棉量也将达到2250万吨,届时,我国的棉花产量如能达到700万吨,则棉花供求缺口在1550万吨,将近70%的棉花要靠进口解决。这样的状况是难以想象的,世界棉花产量的90%都能供给中国吗?显然不能。因此,我们必须自觉控制棉纺能力的增长,防止产能过剩。只有真正改变产品结构,才能均衡、可持续地发展。
有一些人担心进口棉花多了会影响我国棉农的收益,并一再要求提高进口滑准税率、少进口棉花。“这种担心实属不必。”徐文英说。其实,棉纺企业进口棉花是为了保证生产,并不是倒买倒卖,只要国内棉花够用就不会去进口。去年我国进口了364万吨原棉,新棉上市收购价仍然达到每斤2.7~2.8元以上,进口棉的增加并没有影响棉花的收购价,棉农收入是增加的。棉纺织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涉棉企业1500多万农民工的利益,也关系到1亿棉农的利益,从棉花种植业到纺织工业,产业链的利益是一致的。利益各方都应看到,只有棉纺织企业效益好,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才能提高,棉花的应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006年棉纺织行业以纯棉为主、涤纶为辅、新型纺织原料用量不大的原料结构特征,并未发生大的改变。同时,棉纺织产品“三无一精”比重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同比提高的幅度,仍大大低于产量增长的幅度。中低档大路产品在各地纱布市场和出口中互相竞争、微利经营,这与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高档次、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棉纺织品及服装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天然原料——棉花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缺口越来越大的趋势下,调整原料结构已是当务之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仍然在鼓励各棉纺织企业大力开发、使用化学纤维、麻纤维、竹纤维、莫代尔、各类高湿模量纤维、天丝、蛋白纤维以及各类功能化纤维,开发多种纤维混纺交织产品,提高非棉纤维和各类差别化纤维的使用比例,减少棉花的使用量。同时,鼓励企业生产高档、高附加值纯棉产品,在减少用棉量的同时提高每吨棉纤维的创汇和利润率。2006年,行业内10家企业的高支高密坯布和5户彩棉纱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如山东鲁泰、安徽华茂、3542纺织集团、淄博银仕来、山东泰丰、山东德棉集团、江苏大生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山东东营天信、吉林白城纺织等,这些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种开发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
防“危”杜“微”方略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