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鞋:走不通市场?
王冠琴跟老伴住在总政干休所,大院里的一间小平房就是她的“冠琴绣鞋坊”工作室。3间窄小的屋子里只有一个正在纳底的徒弟,不足50平方米的空间透出冷清,让记者难以想象,2005年、2006年北京国际鞋业博览会上 “求购者如云”是怎样一番情景。“4个工人两个绣花、两个绱鞋,再加上我,只要几万元钱绣花鞋这个事就能运作起来”,王冠琴无奈地摇摇头,“希望有一天能碰上个有识之士帮助我把这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
商人搭台,我就唱
“家族的针黹功从我的太姥姥刘齐式、姥姥赵刘氏、妈妈赵玉兰一直传到我这儿,不过真正开始做绣花鞋是退休了之后”,翻阅了大量历史、文学资料,从2001年开始,对绣花鞋情有独钟的王冠琴重拾起儿时穿针引线的梦想,6年时间里从春秋战国的方头绣履、秦代凤头履、汉代翘头履、清代格格鞋到十余种少数民族鞋,她研制出不同历史时期、款式各异的绣鞋300多双。
在追随2000多年的鞋文化过程中,王冠琴越是深入了解越是为传统艺术绣鞋面临绝迹感到心情沉重,曾有不少人找上门来学习,但是迫于生计都没能坚持下来,“客观地讲,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学习手工艺术也是不现实的,来我这学习我也只能解决吃住”,毕竟老伴和自己六七千元的退休金还不足以让传统绣鞋走上完美的发展之路。
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邀参加北京国际鞋业博览会,王冠琴54平方米的展室成了鞋博会上人气最旺的地方,参观者、求购者络绎不绝。自己的每一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尽管国内外顾客竞相出高价,王冠琴没有卖一双鞋。
年近70的王冠琴坦言,除了创作根本没有精力去搞商业运作,“想赚钱做一双卖一双就行了,我对这个不感兴趣,就是希望有人把这个手艺从我手里接过去”。王冠琴认为绣鞋可以走“商人搭台,我唱戏”的发展模式,只要有人愿意把平台搭好,帮忙找工人并且解决工人的生计问题,自己就提供技术、设计和培训。这位“国内绣鞋第一人”坦言:“搭台子唱戏,商人盈利,我传艺,如果能这样的话绣花鞋一定会发展起来。”因此当第一个生意人找到王冠琴时,仅仅是口头协议,她就答应了传艺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