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潜江裁缝”的戏剧故事

      28年前,幸福服装厂在潜江崛起;10年前,“潜江裁缝”东南飞,成为闻名全国的打工品牌;今天,“潜江裁缝”回归,推动了潜江服装业的发展与升级。

      这一戏剧性的故事,内含了什么样的市场机制?又阐释了“打工经济”怎样的原理?

      什么发展条件孕育了“潜江裁缝”?

      潜江,地下水多之谓也。农田地势低洼,旧时水患频发。这种旱涝保收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促成了潜江人包括裁缝在内的、凭手艺外出谋生的传统。一些民间作坊的裁缝师傅甚至练就了“一刀剪”等缝纫绝活,孕育潜江服装产业发展的基因。

      解放后,“缝纫社”是潜江重要的村组经济组织。随着改革开放,乡镇企业浪潮的兴起,潜江人自然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优势资源,一批“缝纫社”演化为乡镇服装企业,“普拉索”、“亚细亚”等服装品牌迅速走红。到上世纪90年代初,潜江几乎每个乡镇、办事处,都至少有一家服装企业。全市规模以上服装加工生产企业近20家,登记用工1万余人。

      这些服装企业,培育了大批熟练的缝纫工人,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演化为“潜江裁缝”这一劳务品牌。

      什么因素推动“潜江裁缝”外出务工与回归?

      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的发展环境也不同。东部地区开放之初,迎来的是中小资本,开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方式主要是“三来一补”。东部地区不仅拥有地理位置优势,而且政府职能转变也先行一步。不仅为各类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而且建立工业园区,降低准入门槛,吸引着大批内地企业、人员前往投资办厂,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服装业的发展。以深圳市为例,在1998年,深圳市服装企业3000余家,成为当地最大的产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对内地技术、劳动力等形成巨大“拉力”。

      与此相反,体制机制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潜江服装业陷入困难。1998年,潜江的服装企业锐减到5家。知名的幸福服装厂和亚细亚服饰有限公司先后停产。在潜江本地服装企业成长起来的企业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普通工人等,纷纷东南飞。1993年,潜江人在广东省创办各类大小服装企业已有130多家,到2005年增长为200多家。同年,在外务工的“潜江裁缝”达到10万人。

      经济发展带来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东部地区资本、技术逐渐丰裕,劳动力价格等生产要素价格走高,服装产业用水、用电成本高出中西部地区一倍多。资本的逐利特点,推动服装产业由东部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乡情与潜江本土所固有的服装业基因,推动了“潜江裁缝”的回流。潜江把迎接游子回归作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来抓。双方需求的对位,使“潜江裁缝”由打工品牌向产业优势转变。2006年,潜江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服装产业园区,使20家企业回归,全市年加工生产能力1000万件(套),成为潜江重要的支柱产业。服装业的复兴,是原有产业的简单重复吗?

      今天的潜江服装业,是原来产业的简单重复吗?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