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纺织业可持续发展需关注两大问题
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当务之急,鉴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比率甚高,该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就是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要完成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和在数量既定前提下提高销售收益两个方面。
一、管理境外融资渠道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遏制纺织服装产业投资增长失控的势头。2004年,在对纺织品贸易“后配额时代”的预期驱动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现了惊人的投资热潮。仅2004年1-7月整个纺织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增幅高达132.7%,是2003年同期增幅的1.5倍之多。正是由于过度投资,出口受限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打击才格外沉重。其实,很多企业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过度投资、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在这种集体非理性的环境中,企业已经陷入了“不过度投资等死、过度投资找死”的怪圈不能自拔,只有来自外部的宏观调控措施才能中断这种死亡游戏。事实上,此前数年,中央政府已经一直在尽力防止出现问题,无论是外经贸主管部门为保证世贸组织主要成员方如期宣布全面取消纺织品贸易配额而付出的努力,还是宏观调控部门对国家控制范围内的国有与定点棉纺企业增加纱锭“控制总量、限制发展”,都体现了这一点。
由于我国还没有具备成熟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不少市场主体对资金成本的变动并不敏感,且过热产业相当集中,我国还不能完全依靠无差别的利率等工具对经济的总需求实施调控,达到调控产业发展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通过直接限制对某个过热产业融资的“点刹”式货币政策来达到目的。在目前的宏观调控体系中,一个大漏洞就是外资银行和境外融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我国中央政府的调控措施之外,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企业突破、规避调控措施获取融资的主要期望之所在。在目前的招商引资热潮中,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国家的明确限制,地方政府必将对本地企业的境外上市计划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一切便利,从某些省级政府“大跃进”式的本地企业境外上市计划中就可见一斑。一旦这类行为普遍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就随之落空了。
无疑,通过适当方式对外资银行融资渠道和境外上市融资实施一定程度的管制必定会遭到有关利益集团相当强烈的抵制,我们也不宜直接全面禁止从事合法经营的企业境外上市,但我们要看到,且不提优质企业多数赴海外上市对我国本土资本市场成长的负面影响,也不提境外上市究竟是否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和提高效率,更不提企业对境外上市的向往是否出于对股权融资真实成本的误解,而这些误解是否系外界误导所致;境外上市的发展对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性也已经构成了相当广泛的新挑战,尤其是对旨在抑制生产能力过剩行业过度投资的调控措施,这种挑战决不仅仅局限于纺织服装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