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下一个趋势 竞合是主流

      当国内缝制设备行业中的各大经营实体因前几年风行的恶性竞争而变得疲惫不堪时,行业迈进了“十一五规划”这一新的发展周期。这似乎是一个新的开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气象,或者说是好的兆头。

      回顾2006年,我们所期待的清新空气适时出现,尽管在2006年,我国缝制设备产业整体似乎进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然而,行业标准制定、节能标准制定等等事件如清新的空气般依然让人心情愉悦。它表明,在经过赊账、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的“磨练”后,我国缝制设备行业已经为行业下一步发展定下了基调——竞争合作。

      而这,似乎也意味着,我们依然稳重而快速地走在向缝制设备强国迈进的道路上。

      竞合的背景

      纵观这几年我国缝制设备市场内的竞争,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惨烈,在这场群雄并起的战役中,硝烟弥漫,交战的各方,什么招数都有,赊账促销、价格战、恶意窜货等等,拼得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惨烈无比。

      这其中,赊账促销和价格战,主要由设备生产厂家发起。

      得益于世界缝制设备产业的转移,中国的缝制设备行业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步步迅速地完成自己的初步积累,行业中的缝纫机制造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崛起,大家都希望赶上这一波发展潮流。除标准、飞跃等老牌生产企业之外,更多的品牌自经销商、零件加工商发展而来,比如贵衣、美机等。这些不同背景的品牌共同组建了纷繁复杂的市场格局。然而,随着市场内各大品牌生产规模的大肆重复扩张,在没有统一的“市场规则”及竞争合作平台的情况下,恶性竞争开始。

      首先是一些后起之秀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和知名度,盲目地扩大再生产,率先发动价格战,如普通平车,从1600元/台到800元/台,价格差竟然达到了800元/台,而广东市场居然出现了600元/台的全新普通平车。面对价格的巨大差异,在产品同质化的客观现实面前,用户不难做出选择。由此,传统缝纫机制造企业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打压对手,凭借自己手中的资源优势,在参与价格战的同时,还打出赊销牌。2006年2月,国内某品牌为了打入常熟一家特大型服装厂,承诺付款周期随用户定;2006年第一季度,国内某知名品牌在福建彰州、龙岩等地区的销售额高达800多万元,而账款到第三季度末却仍只收回200万元;2006年7月,国内某知名品牌在与一新锐品牌的订单争夺中,提出了2年的付款周期……

      最终,在这次以无限制的价格竞争及赊账促销为主要内容的交锋过后,竞争各方的资金链受到极大考验,无论是后起之秀还是老牌缝企在这场较量中也都伤痕累累,感到力不从心。由此,截止到2006年底,参与恶性价格竞争的各方逐渐“偃旗息鼓”,有了回归理性的趋势。

      此外,一些恶性竞争如窜货行为,则主要由经销商发起,但生产商由于对市场控制力不足也需承担部分责任。

      目前,行业内的窜货行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所谓的良性窜货,或者可以称其为“协同开发市场”,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的经销商,或者生产商以不低于当地经销商的价格将产品卖给用户;另一种是恶性窜货,即某一地区的经销商为了扩张地盘,压价向不属于其代理的区域销售产品。众所周知,中国缝制设备行业普遍采用区域经销制,生产厂家为经销

        然而,由于下游服装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服装产业升级、转移等一系列因素,窜货现象还是适时地出现,并已成为中国缝纫机品牌建设的又一难点。其一,在一些区域市场中,某些经销商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实力强大的经销商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邻国,而制造商即便知道他窜货,也往往会睁只眼闭只眼。其二,随着服装产业转移,部分跨区域销售被视为正常情况。比如温州的一家服装厂要到安徽建分厂,老板从温州的缝纫机提供商那里买设备再运到安徽,也属正常。

      由此,在生产商没有明确,且坚决贯彻执行的奖惩制度及对价格没有进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窜货的出现,导致了一些品牌局部、乃至全国市场的混乱。而当这一现象发展演变成全国范围内的共性时,窜货的危害也不再是某个品牌的内部事件,其对整个国内市场也起到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