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情之母亲的缝纫机
父母的住处,一台缝纫机占了很大一块空间,它算是简陋的居室里比较值钱的物件了。当时,农村的缝纫机少之又少,母亲每天都有做不完的衣服。最忙的是过年前。过年了,几乎家家都要做几身新衣服,大人不换,孩子也该穿新衣呀。母亲半夜就起来了,点一盏煤油灯,把缝纫机踩得“嗒嗒”响。
虽然很忙,母亲对质量是很在意的。她说,人家一年到头就做那几件衣裳,不做好对不住人家。
记得有一次,替一位有点驼背的妇人做衣服,量体裁衣的时候, 母亲就说,你这个后襟子要略微长一些,那位妇人大概有点讳疾忌医的心理,母亲拗不过她。衣服做成了,一试,后襟翘得老高。那位妇人又不愿意了。幸亏母亲早有准备,稍做改动,后襟放一些,前襟收一些。让她满意而归。
历史告诉我们,出现社会分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母亲于农村从事缝纫,也应该算是社会的一种分工。但是,生产队不论分工,只谈工分,母亲的做法是不能被提倡的。母亲只好用缝纫的收入上缴生产队,抵算工分,辛苦一年,还不够家人的口粮,幸亏有父亲的工资撑着。包产到户后,母亲就更难了,犁耙之类岂是一个瘦弱妇女能轻易驾驭的。
惟有缝纫让母亲自信。无论多新式的衣服,母亲只要看一眼,便能复制得八九不离十。母亲的手艺,许多人想学。母亲也不保守,断断续续地带过好几个徒弟。有的是亲戚,有的是熟人介绍来的。母亲毫无保留地教给她们。不知不觉间,农村裁缝们的生意渐渐不行了。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机制的、廉价的服装冲击有关。而且,许多人家都买了缝纫机,不图好,自己对付着缝缝,也省去求人。母亲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终于不再坚持要在农村待下去。另外的原因是,此时,她的子女都已离开了农村。
来到城市,母亲还不想做个吃闲饭的人,她梦想着凭自己的手艺打工。去过一个裁缝店里试做,女老板当即就表示愿意录用,按件计酬。晚上回来,母亲躺在床上思考了半宿,她对自己的手艺是很有信心的,但是她对自己的速度没有信心,思前想后,最终放弃了。
母亲的手艺实在应该传下来,偏偏,几个儿女,没有一个去继承的。母亲也不强求,这是母亲的开明之处。也可能是母亲吃够了做裁缝的苦,眼睛过早地花了,腰累出了毛病,她不忍心子女再受自己受过的罪了。父母屋里的那台缝纫机,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着。母亲一个干了几十年的老裁缝,终于只能在缝缝小零碎上表现自己的不凡技艺了。不知母亲心里是不是有些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