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产业升级促缝企自主创新
中国服装业的产业升级对缝企来说是一个提升自身科技竞争和的契机
4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了《2007年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服装产业正在面临人民币升值、配额政策、外贸增长方式正在转变等挑战的同时,也将形成产业深度发展;产业资源重新配置,市场竞争模式逐步转变;服装价格指数回升,服装市场全面提升等趋势。
作为服装产业的上游产业,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必须紧跟服装产业的步伐,同时走出自己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顺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并利用好这一历史机遇。并以推动服装产业发展为己任,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中国缝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服装产业梯度转移初见端倪
目前,我国主要服装产区仍然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但近年来,由于一些沿海城市的人均GDP快速提高、土地资源紧缺,用地成本飞涨、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水电供给不足、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存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困难重重,产业区域性和企业的梯度转移已见端倪。
20年前,世界服装产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服装行业发展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六大产业基地的生产总量占了全国服装业的很大比重,仅仅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但是随着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匮乏,世界服装产业的中心逐渐向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和海外转移。于是河南、江西、安徽、四川等地方后来居上,成了服装行业的一匹黑马。
服装产业的梯度转移对国内缝制机械行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任何一个服装业发达的地方,缝机行业都应该涉足,这是推动服装产业全面升级的要求,也应是缝机人对自己的要求。
竞争从数量、价格向技术、品牌转变
2006年,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的产量增幅明显回落,预示着产量竞争时代接近尾声。
大型服装企业已经蓄积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以产品创新和渠道掌控能力为基础的品牌竞争力大大提升。“数量”和“价格”竞争模式逐渐远去,“科技创新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的意识和自觉行动在服装行业内日益盛行。在产量平稳增长甚至维持原状的同时,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服装生产以来料加工、定牌为主,但是随着服装产业结构升级步调的加快,我国的服装生产也逐渐由低档产品演变为中高档服装。在这个过程中,就对我们的缝制机械行业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如今,一般的缝纫机已经满足不了客户的要求,而那些对机器性能和质量要求较高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产品却受到客户越来越多的青睐。另外,很多服装生产
企业出于对环保节能的要求,对具有无油、低噪音、节电优点的产品需求也越来越高。
这些来自企业的需求就必须让缝制机械行业有自主品牌,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