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难 敦促产业升级
近日,在我国缝制设备行业内的一次重要会议上,笔者有幸与国内部分知名缝制设备企业负责人交流行业近段时间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大家侃侃而谈,对眼下行业中的一些共性难题发表了各自的想法与见解。其中,很多企业的负责人着重谈到了现阶段出现的“用工难”问题。他们相互询问对方春节以后工人是否好招及从那里招,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2007年以来国内媒体集中发表“用工荒”报道的不满,认为正是一些媒体的“炒作”直接导致了工人的“心绪不定”,以及“漫天要价”。然而,对于如何根本解决“用工难”这一问题,他们却也毫无办法。
历来,我国缝制设备行业就存在着人才难招的现象。由于行业整体规模偏小、对社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力较小等客观因素,我国各大缝制设备企业往往很难进入顶级人才的“眼界”,社会也没有专门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因此,在高级别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上,我国缝制设备行业一直都处于“欠饱和”状态。而随着近些年来“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往日中高级人才的缺乏逐渐扩大至基础工人,而这,甚至动摇了部分企业的生存基础。
目前的“用工难”指的便是基础工人的缺乏,而不是中、高级人才的不足。与过去缺乏中高级人才不同,基础工人缺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它的出现是行业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后劳动力成本上涨诉求的外在表现。实际上,这跟媒介报道并无根本的必然关系,现阶段,即便媒体不予报道,这种由内而发的“要求”也将适时出现。对于基本完成初步积累的国内缝企而言,基础工人的缺乏或许将是一次更为彻底及具有深刻意义的改变,它带来的启示从跟本上说,或许将是行业内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催化剂”。
得益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近二十年,我国缝制设备行业是全球缝制设备产业大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国内生产机器的价格优势使得我国生产的缝制设备占据全球市场的近70%,一批大型缝制设备生产集团企业也正是于这短短几年、十几年时间里迅速崛起、壮大。
然而,我国却并不是全球缝制设备生产制造强国,依靠“仿造”及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许多企业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但在核心技术、技术创新、生产工艺等方面仍远远落后于缝制发达国家。 目前,摆在我国缝制设备行业面前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产能不足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问题。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目前的“用工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国内缝制行业而言,也许来得也正是时候,它将有利于行业的整合及淘汰部分落后生产能力,并形成产业升级的外部条件。当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寻求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在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中、高端产品市场有所作为,交是我国设备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既然是国内企业的生存考验,以此“抵消”因劳动力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也将为行业技术突破、产业升级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