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如何应对贸易摩擦
一、日本对外贸易摩擦的历史特点
(一)贸易摩擦伴随经济发展,目前依旧存在。为战后重建,日本确立“贸易立国”战略。伴随出口扩大,其主要出口产品——纺织品在20世纪60年代遭到美欧限制,揭开了日本对外贸易摩擦的历史。贸易摩擦历经日本经济的复苏、发展、高增长、泡沫经济等各阶段,直至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6月,针对日本的进口限制、反倾销等案件累计达340多件。1995年WTO成立后,涉日反倾销案件达129起。日美在钢铁领域的摩擦,绵延近半个世纪,持续迄今。
(二)摩擦商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最初的纺织品摩擦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典型代表,此后20世纪70年代,钢铁、平板玻璃、造船等的摩擦上升到资金密集型,再后的彩电、汽车、半导体等则进一步上升到技术密集型产品。目前,电器、钢铁、化工品为主要摩擦对象。
(三)摩擦方向由要求控制出口向开放市场发展。早期的贸易摩擦,美欧对日要求主要集中于限制出口。如强迫日本对纺织品、钢铁出口实行自主限制,认定日本汽车、彩电倾销。此后则将视线逐步转到开放市场,如著名的美要求日本电信电话公社开放电信设备采购案。同时,开放市场的斗争也延展到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
(四)摩擦领域由微观商品升级到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前,贸易摩擦主要体现在具体商品及其进出口政策上,但对单个商品的纠缠并未根本解决美欧对日巨额贸易逆差,美欧将目光进一步投向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1985年美欧与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强迫其变更汇率制度即是一个明显例子。
(五)摩擦对象由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前,日本贸易摩擦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美欧等发达国家。伴随经济对外扩张的加大,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日贸易也出现巨额逆差,引发其纷纷通过采取反倾销等措施,捍卫本国企业利益,同时要求日本开放市场。1995年-2005年中,发展中国家对日开展反倾销调查或已采取措施的案件达85件,占同期整体的66%。
二、日本对外贸易摩擦的背景分析
从全球角度看,日本在上个世纪作为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同时也是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其中缘由包含内外各种因素,交错复杂。
(一)内部因素构成主因。一是贸易政策导向有偏。战后的日本急于复兴,“贸易立国”战略的实质是以扩大出口带动国内生产和经济增长,在初期更以牺牲国内居民消费来集中社会各类资源扩大出口。忽视消费和进口的贸易政策,导致其进出口贸易结构严重失衡,出口金额和增速远大于进口,日本产品大量冲击他国市场,而他国产品却被排斥在其市场之外。二是市场过于集中在发达国家。追求高数量、高回报、高价格、高份额的出口“一边倒”政策,引发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市场高度集中。以1979年为例,日本运输机械、化工、机电、金属产品对美市场的依存度分别高达39.3%、26.9%、25.2%和21.4%。三是市场结构闭塞复杂。日本贸易政策趋向出口,而产业政策和行业习惯则趋向“自给自主”和“关联交易”,即注重使用本国产品、集团企业产品,注重长期稳定交易,不轻易接受“外来者”;加之复杂多重的交易结构,使得众多外国产品难以进入日本市场。四是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战后自1958年日本对外贸易出现顺差以来,其金额一直呈增长趋势,目前已达到10.3兆日元。虽历经多次贸易摩擦,但增势却无明显变化。长期的高度贸易不平衡诱发贸易摩擦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