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坛刀郎”话品牌
---- 访浙江永康市正新制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富新
“2007年又是利好的一年,3月份已与外商签署了近2千万元的缝制刀具出口订单,而截至6月中旬,公司已经达到了以往全年的销售额度。”日前,因出色的业绩与独到的运营,记者专程采访了正新制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富新。期间,朱富新谈到了企业运营的现状,以及就如何成功运作品牌介绍了正新制刀有限公司的独到经验。
记者:业界同行送你雅号“缝坛刀郎”这是对你在制刀领域取得骄人业绩的肯定,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成功运作企业的经验吗?
朱富新:我认为成功没有秘密,生意机会很多。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不尽相同,只要敏于发现、善于经营、敢于创新,一定能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成就一番事业。
正新公司的前身是超鹰工具厂,成立于1996年,以生产纱剪和一些小工具为主。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正新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但由于国内市场经济还处于不规范竞争状态,同质化生产直接造成了质次价低的恶性竞争,许多企业出现年产量逐年上升,而单位利润不断下降的尴尬局面。面对这个时期出现的问题,我们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企业产能在不断增大,而市场需求日趋饱和,同行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我们沾沾自喜、固守已有市场份额,不思创新,那么不用多久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局面。所以我们密切关注裁剪领域的前沿动态,经过对国内、国际市场长时间的走访、跟踪调研,发现国内缝配行业制刀企业生产的刀具,大多数为低档产品,而高端产品被个别实力强大的企业所垄断,造成两极分化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正新公司在完成原始创业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不惜斥巨资从德国、日本和台湾引进主要设备、材料和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刀具产品结构,主攻高技术含量、高档圆、直、切皮刀具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档升级。
记者:目前,正新公司生产“吉羽作”刀具产品在售价略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情况下却一路走俏。在你看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朱富新:正新公司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现有纱剪厂2家、制刀厂1家,拥有厂房近一万平方米、员工200多名、专业设计、研发人员20多名,仅2006年就一次性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新产品开发和生产。
正新公司产品在市场上售价坚挺,是一直延续下来的,因为我们从做纱剪开始,质量档次本身起点高,所以价格高一点也属正常。
记者:正新公司在控制产品质量、维护和提升“吉羽作”品牌方面有何具体措施?
朱富新:我国古代的商贾看重的是一块“金字招牌”,现在的企业家则中意创立一个自己的“品牌”,说来道去,名称变了本质还是一样。我认为产品质量是维护品牌尊严的必需,所以正新公司一直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
首先,在对生产设备的投入上,我们从日本、台湾引进先进设备。如卧轴圆台平面磨床,平面的精度在2/1000mm之内,适用于裁剪系列产品的生产。还有电脑数控自动补偿圆磨机,由正新公司技术员自主研发,已申请实用专利,该机最适合磨纱剪,工作效率比普通设备提高一倍,人性化设计,操作舒适方便。其次,我们的主要材料采用进口原材料,如我们使用日本进口工具钢,纱剪系列TC805A、JY-50~JY-10等产品刀刃硬度高达HRC-62。而磨料我们选用德国进口砂轮,价格是国内砂轮的10倍。再者,在加5EZ2艺和
技术方面,我们也是高要求。如热处理利用台湾技术进行的。另外,技术人才方面,我们是从外资企业引进技术人才,来加强自主研发队伍。
而在企业的意识上,我们真正做到了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今年3月份,公司有一批园刀片,由于热处理变形,生产出来的刀片误差达到3.5/1000mm。尽管一些管理干部认为这样的产品比—一些小企业的产品要好,销往国内市场还是可以的。一些经销商也表示愿意收购。然而,公司决策层在“得”与“失”之间权衡利弊,最终还是决定不让这类产品进入市场,不能因小利而毁掉正新公司的信誉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吉羽作”品牌。
记者:今后,正新公司有什么计划?
朱富新:正新公司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发展轨道,在国内缝制裁剪刀具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今年产品出口订单任务重,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所以决定在杭州成立一家合资制刀公司,扩大产能,占领国内市场。
我们今后的营销方略有3个方面,一是加强外贸出口,二是开拓国内市场,三是积极配套整机。我们的目标锁定在制刀行业和缝制刀具领域。因为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大多都被台湾和国外企业占据,而“吉羽作”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台湾产品标准,所以我们有竞争空间和优势。
目前,缝制刀具产品还没有一个行业标准,我们要团结同行企业在行业协会的引导下,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