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服装产业进入“碰撞”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服装产业的逐渐壮大成熟,韩国服装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包括原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设备需更新换代等问题。但由于韩国在服装版型及制作工艺上较为先进,因此尽管受到中国进口商品的冲击,韩国服装依然在工薪、时尚消费者的市场上占有较大比重,并有大副进军中国的趋势。
韩国服装企业努力修炼“内功”
上世纪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后,韩国服装生产工业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许多服装企业在经济复苏后积极寻找出路,针对东方人的身体特征努力改进款式和制作工艺,提高服装的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并稳守国内市场不失。特别是近年来,韩国的许多大型服装企业一改原来经营策略缺乏灵活的特点,以机动性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单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化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单件缝制的技术方向发展,产品销路较好。同时许多大型服装企业纷纷同法国、德国及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服装企业展开合资合作,借助这些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设计优势,促进本国服装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目前韩国服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质地和款式上与西方产品几乎相差无几,却具有更大的价格优势。
在市场开发方面,韩国许多大型服装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特别是亚洲市场,其中又以中国服装市场为最,他们利用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大力传播的优势,快速扩大在中国服装市场的占有率,并受到中国消费者和加盟商的欢迎。以韩国Kinholy女裤为例,该品牌在进入中国后,联手阿努拉服装饰品设计公司和莱尔维思服饰公司,面向中国推出极具韩国特色的Kinholy女裤专卖体系,并依靠强大的渠道优势和退换货等服务能力,用体现女性摩登、独立、自信、个性的Kinholy女裤掀起中国大陆的“裤秀”风潮。
服装市场竞争大 消费群体呈明显分界
权威调查资料显示,中国的服装市场款式色彩更新比较快,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品牌如果没有精细的做工、时尚多元化的设计,往往会在瞬间就被市场淘汰,存活率非常低。面对这种情况,韩国服装企业针对中国市场结构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特点,对中国消费层次呈多元化的特点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以解决市场导向比较困难的难题。
目前,许多韩国服装企业将中国的消费群体大致分为这几个档次。首先是高消费阶层。这个消费群体一般购买国际知名品牌服装,属于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三高”人群,对服装的要求是质地好、品味高,设计精良、能突出个性化,但这类消费者在整个消费群中所占比例不大,仅在三千万人口左右。
其次是中高档消费阶层。这部分人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人均月收入在五千到一万元人民币之间,他们的服装消费额不会因收入的波动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是较为稳定的一个群体,也是韩国服装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应该面对的主要销售对象。他们对衣着的要求是质量好,设计新颖大方,能体现个人气质,其购物场所多为一些较高档的大商店或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