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利机械工业有限公司采访
速利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自公元1976年创始自今,跨越三十多年的企业发展,一贯秉承着服务提供客户高质量、低价位的理念,不断地创新、研究、开发以回馈客户多年的支持与爱护!速利机械经历了市场的风风雨雨而屹立在行业先锋。那么是什么动力成就了速利机械的发展,本刊荣幸邀请到速利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严小姐接受我社的采访!
记者:您认为服装机械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
严小姐:服装机械产业不单指裁剪机这款设备,还有如缝纫机以及周边配备等。就整个市场来讲目前是遇到了发展瓶颈。国内市场自1990年开始有了相应的发展,但到1998年我来到大陆看到了很大的落差。之前的市场是非常活跃的,在整个供应链中存在很大的缺口,也就是说在当时只要有设备和人力就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事隔几年到现在,服装机械产业反转了格局,在国内外都看准了这块大饼觉得市场有很大的开拓潜力情况下,大量资源涌入市场。这样造成了供应商货源充足,而消耗量却远远跟不上的局面。事实上服装机械并没有这样庞大的市场。现在已是供过于求的现象,加上这几年国外市场对中国纺织业、成衣业的配额限制导致纺织和成衣业设厂减少以及国内政策的改变、工厂招聘困难等因素,演变成行业里设备供应过多,订单不足,即使有订单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工人。对于服装机械产业来讲没有新设厂,没有大大的订单量就没有新设备购入,维修保养也相应减少。反观国内市场,1月份至今我认为国内市场是处于一种低发展状态。
中国在大力发展沿海经济的同时,使得大量人员涌入沿海地带,并积累了大量的人才。随着内陆经济持续发展,有相当一部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将经验与技术带回了内陆并创办自己的企业,使得国内市场得到了平均分布。所以从短期来看是人员短缺,订单不足。但从长远来说随着国内市场分布越来越平均,将会迎来更大的商机。只是从前是集中统筹销售资源,以后需要相应的销售方式。
记者:您怎样面对企业间的竞争?您觉得速利机械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严小姐:当时竞争对手很少,大部分来自于台湾和欧美地区,如 KM、伊士曼等。我们在大陆设厂之前主要是通过香港代理商来运作国内市场,公司分别在亚洲几个国家考察,最后决定将工厂设在中国大陆,由于当时相关政策原因,公司走了很多弯路。直到2003年在大陆转为全资公司后,才开始制定相关的销售体制。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发展,开始有了同行业的竞争。新兴的国内企业在缺乏技术与经验的情况下会模仿你的设备,模仿你的设计角度,甚至于冒用你的品牌。同时纺织业、成衣业内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带来新的消费观念,除品牌外他们更关心是低价位的设备。这给我们的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那么在这个过渡期间,公司在继续保持新的研发能力同时慢慢引导客户正确的消费观念。我们不会加入价格竞争战,因为这正是考验产品品质是否强健的最佳机会。
速利机械成立三十多年来能在市场考验冲击下得以优势发展,主要原因是公司一直保持稳扎稳打,举例来说,佐丹奴(Giordano)是我们一家重要客户,在多年的合作中我们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在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会主动找佐丹奴(Giordano)做我们新产品的测试。在得到佐丹奴(Giordano)对新产品性能认可后才会真正推向市场。国内很多同行会将刚研发出来的产品直接推向市场先确保市场占有份额,再通过客户使用后的反馈信息来改善设计不足。这样是非常浪费客户的资源。而我们公司是通过一两家客户经过试验性的试用来发现设计中的不足,益处是其一可以减少客户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其二是在客户那里可以接触到不同材质、厚度、长度的布匹、皮革之类的测试结果,获得更广泛的试验效果而非我们在工厂试验室里的单一测试,最后才将成熟产品推广市场。
记者:目前服装机械研发行业竞争激烈,要处于技术前沿,研发领域必须保持同行业领先。您能否介绍一下速利机械研发的历程?
严小姐:速利机械初期只是做设备最终组装工作,所有主配件由外包商制作,当时公司考虑外包好处是公司当是仓库就可以了,只要在主配件来料检测中通过就可以组装销售。可是在后来的运作中,我们发现外包商提供的核心马达部件往往是这一批是一个样,下一批是另一个样,我们无法将品质拿捏在自己手中,也无法获取核心技术。于此公司决定投入资金自己研发马达电机,并斥资从日本进口制作马达绕线机以及测试马达的平衡机等设备。为的是尽量将在影响品质不良的变数抓在自己手中。公司从开始设计马达到现在已发展了几代产品,拿 FA-288H这款设备的马达来讲,从开始的铁壳到铝合金壳再到金属壳,外观上发展到第三代,实际核心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五代。在研发过程中我们也碰到很多难题,比如说马达的设计功率、设计电压与寿命。50-60Hz的范围内,50Hz与60Hz的差异是很大的;而每个国家的使用电压也不尽相同,如中国使用220V、380V电压,日本使用100V电压,西班牙则使用250V的电压等。所以我们在公司设定了110V、220V、380V三种电压电源来针对不同区域所使用电源电压作相应的设计调整;还有在设备使用寿命方面,我们也遇到怪现象。原先在台湾客户中可以用十年的设备,进入大陆客户后只能使用三年左右。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国内客户普遍存在设备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原因是工厂人员流动性非常大,造成企业对员工培训不足。而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则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在这方面我们也加强了对客户售后服务方面安排。同时我们还会根据客户要求帮助终端客户开发适用的设备,如 ST-288C这款裁剪机,就是为一家台湾客户开发出来的,最终定型为现在的ST-288C产品并推向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