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制机械行业:制定技术考核标准成当务之急
一边是不少熟练机修工由于无法发挥一技之长而倍感困惑;另一边是由于缺乏一个相对权威的技术考核体系,致使机修工流动性大,企业严重缺乏机修工却又不敢轻易招聘使用。面对这样两难的境地,我国缝制机械行业该如何应对呢?
如今,缝制机械制造企业对提升服务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缝制设备经销商也在为提高服务质量竭力寻找方法,这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水平。目前我国缝制机械行业正面临人才缺失,尤其是技术工、熟练维修工严重缺失的问题。据记者了解,目前行业现状是:一方面,许多企业为技术维修人员的缺失而大伤脑筋,而另一方面,许多熟练的缝制机械维修工却因为找不到发挥一技之长的工作而倍感困扰。
应该说,机修工严重缺失这一问题的形成,与国内没有缝机维修人员专业技术考核有关。随着缝制机械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对维修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技术人员的准入要求也将相应地提高。但在近期闭幕的第二届华南缝制设备展览会(SCISMA2007)上采访时,记者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缺少熟练工人,一些经销商不得不向整机企业求援,借一些维修工来临时充当展位上的技术维修演示人员。难道经销商就没有自己的维修人员吗?如果真是这样,今后经销商如何对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呢?就这些问题,记者向来自东莞昌隆缝纫机销售部的负责人刘先生进行求证时,他面有难色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公司只有2名真正的熟练维修操作工,但由于日常的业务比较繁忙,所以根本无法来展会进行服务工作。当记者问为什么不多招用一些熟练的维修工时,这位刘先生无奈地回答道:“去哪里招?就是招到了,谁能保证招来的人就真是‘真材实料’呢?难道我们招来了人,还要花很长的时间试用和培训吗?”
于是,问题出现了:目前缝机企业对维修工的需求到了“饥渴”的地步。
同样是在今年的SCISMA2007上,一位缝纫机销售企业的机修工小徐告诉记者,自己老家在河南,到这家企业工作已经有一年多了。当初之所以到这家销售企业打工,最主要是为了学一门缝制设备维修手艺,想以后可以到服装企业或者缝制设备生产企业中工作。但他发现,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实在是太难了。由于目前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中没有一个权威的,大家公认的维修技术专业考试和考核标准,因此即使自己把技术学得再好,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小徐所说:“没有个证书之类的东西来证明你的水平,今后想在社会上立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于是,另一个问题也出现了:对于维修工,其维修技能如何鉴定呢?
事实上,关于缝机维修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行业所面临的尴尬远不止这些。
企业无奈:维修工流动难以控制
其实,在我国缝制机械行业中,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许多缝机企业早已认识到维修技术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并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早在2000年,浙江新杰克缝纫机有限公司在全国扩建服务网点的同时,就已经开展了对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储备工作,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一边是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和精力在企业内部开展培训;另一边,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维修技术人员很随意地“跳槽”现象时有发生。用一位维修技术员的话来说:“我们学维修技术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到工资高一点的企业打工。”那么长此以往,还有哪家企业愿意坚持维修工培训,无休止地往这个“无底洞”投钱呢?
反观那些想学技术的维修人员,他们入行的初衷是为了挣大钱,一旦学到技术,外界对他们稍加一点诱惑,便产生“跳槽”的念头,这也是正常的。
一位曾经在上海某缝纫机经销商店当过维修工的小张告诉记者,公司在决定送他去某缝纫机整机厂培训时,曾经与他签订过一个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不允许他在今后的数年里跳槽。为使协议具更好的效果,协议还规定:自小张培训结束回厂上班后的一年时间里,企业每个月将从他的收入中暂扣15%的薪水,作为小张个人的“信用担保”。目前小张已为企业工作了整整3年,协议期将满,他也可以从企业拿回那笔被扣去的“信用担保”。但最近由于企业效益并不是很好,所在公司正在将主营业务向其他方向转移,而小张对今后自身的出路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