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市场展望:创新抓住未来消费主体
内需放缓重新规划市场
根据预测,未来数年美国的消费增长率将比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下降1.5个百分点至2%~2.5%,下降幅度达到40%。出口占GDP比重达35%的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20%以上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加工业产品等,随着美国消费能力的减弱,必然会使中国的出口受影响,使国内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
从全局市场看,中国的内需市场增长并不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多数居民不敢消费。国内消费的贡献率为38%左右,仍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如美国的私人消费近年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一直保持在60%以上。所以说中国的消费者如果是在消费上一直举步不前的话,服装作为消费品行业的一部分,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未来几年中国消费品市场,包括对服装市场的增长,慢慢会进入到一个瓶颈。
即使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不再生产服装,那么现有的库存也够全国人民穿两年的,那么面对如此情况,我们很多服装企业必须寻找创新的空间,以期在未来发展中保持势头,找出相应的消费群体,对未来品牌的发展和市场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十大消费阶层谁是消费主体
继续在内需市场中寻找空间,就必须对市场有个清晰地认识,首先要了解社会阶层的问题。
我们必须肯定,一个国家的品牌是否有它生存的土壤,要看这个土壤来自于基层的主要消费者是否有能力接受,并且是否有能力去给品牌提供生存的机会。一个重要表现就在老百姓对待消费的态度,对待品牌、产品等方面有自己的特定需求。从西方的经验来说这个阶层主要来自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主要推动品牌消费,产品品牌化,甚至是品牌生存的重要阶层。
承担了众多任务,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的中产阶级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真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品。
而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中产阶级,中国现阶段的人均收入状况和财富集中程度比较畸形。据相关的报道,中国70%的财富集中在0.4%的人手中。在西方国家里,像美国,基本上是70%的财富集中在5%~6% 的人手上。但也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个消费群体的巨大潜力,这就是占据70%财富的0.4%的人群。
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社会结构的人,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往往决定了品牌所分配的社会群体。比如HUGOBOSS,它主要针对的是中产阶级里的管理人士和一些社会菁英分子;比如LV、CD,他们针对的是社会上的高端群体,财富拥有者并且是高端消费群体,像ZARA、MANGO,他们针对年轻的社会基层的普遍消费群体,比如说学生、工作一两年的年轻工作者,这些都是很明确的。因此我们在做品牌定位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到中国的社会阶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