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制机械新战场——非洲
1000亿美元 非洲市场潜力巨大
非洲的经济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大部分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廉。在这种情况下,服装行业具有吸纳劳动力多、环境污染少,以及进入门槛低等特点,而容易被列入鼓励性发展的行业。非洲的服装业出口受到国际性的“救援”,几乎没有贸易配额受限。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国在环地中海自由贸易圈的框架下,纺织品出口欧盟可以免关税,且没有数量限制。因此,这些因素都显示着非洲服装业不可忽视的发展潜力。 同时,非洲的制造业基础非常薄弱,缝制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室首席专家史永翔曾对媒体说,非洲拥有53个国家,每年贸易额2500亿美元,而当地工业普遍落后,大部分商品依靠进口,商品奇缺无法避免。非洲的商机来自于中国与非洲经济的高度互补,即在资源、工业、贸易、市场上的高度互补。中国企业应该看到了非洲服装业的发展潜力和自身制造业的优势,逐步加快进军非洲市场的步伐。
非洲目前的整体购买力不是很强,消费能力过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高端设备的销售。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在南非和北非,消费能力强,而在东非和西非,购买力就弱,因此,在非洲市场还不能全面开花。另一方面,非洲一些国家的工人对于工作的理念与我们存在很大的偏差。他们可工作一天再休息一天,或是工作一个星期休息一个星期,只要口袋里面有钱了,就会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全部花掉,然后再重新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工厂的尤其是服装厂的生产能力。
非洲有8亿多人口,但工业落后,商品多倚赖进口,因此市场需求旺盛,商品严重缺乏,是一个多层次且潜力雄厚的未开发市场。
近年来,中国大陆与非洲的贸易发展迅速,根据商务部的数据,双方贸易从2000年的108亿美元成长到2005年近397亿美元,年平均成长约30%。2000年中国大陆与非洲纺织贸易额仅约15亿美元,2005年成长为50亿美元,年平均成长达28%。中非在经济合作领域取得了成就,但是仍需增加双方之间的贸易,因为中国同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只占中国全球贸易总额的2.1%。
为全面提高中非合作水平,中国提出力争到2010年使中非贸易达到1000亿美元,双方应在各个领域加强服务贸易合作,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
埃及一条街 中国缝机的非洲缩影
在埃及首都开罗的市中心有一条普普通通的狭长小巷,喧嚣、破旧、尘土飞扬,这是小巷给人第一眼的印象,然而它对所有希望抢占北非市场的缝纫机厂家而言却非同寻常,原来这就是在非洲著名的埃及缝纫机一条街,这里可以说是中国缝制机械在整个非洲发展的一个缩影。
就是这条小巷,孕育了埃及人乃至非洲人特有的服装加工业的文化,小巷两旁多达200家的缝纫机经销商,把小巷装点成世界缝制机械品牌争奇斗艳的一个大舞台,从日本的JOKI、BROTHER,MITUSUBISHI 到韩国的SUNSTAR,UNICORN,再到中国的TYPICAL、GEMSY、YAMATA,各种品牌无不涵括在内。小巷里经销商的起起落落,伴随着品牌竞争的“烽火”,点点滴滴,均在历史的年轮中逐步沉淀,像是维修工粗糙又沾满油污的大手,满是年月的沧桑。
中国的缝制机械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踏上埃及这块土地,从南方城市卢克索,到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塞得,再到埃及服装加工业的中心——开罗,中国缝制机械行走的轨迹与开罗的缝纫机一条街交错到了一起。
开始的时候,中国品牌在小巷里艰难地维系着,市场的倾向性与埃及人的消费传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缝制机械的销售,但那时很多中国缝纫机从亚里山大港进口过去之后,狡猾又投机的阿拉伯商人把机器上的中国企业商标去掉,改换成日本高档品牌的标志,从中赚取几倍的利润。然而通过各个生产厂家的同仁们一次次走访小巷的经销商,也一次次在小得不能再小的店铺中与阿拉伯人高声地讨价还价,此后小巷里不断冒出全新的中国品牌,在日本品牌与二手机器充斥的埃及市场,中国品牌引起了众多商家与中小型服装工厂的侧目,印有“MADE INCHINA"机器在那里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