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MA临近 知识产权再成行业焦点
CISMA2007临近 知识产权再成行业焦点
如今知识产权意识正在缝机企业中增长。
图为台州一家整机生产企业井然有序的生产车间。
知识产权上的纠纷,在世界范围内其实是极为常见的一种问题。纳入全球化国际竞争这个大范围以后,中国的缝机企业在竞争中遭遇知识产权诉讼将是很难避免的事情。
中国的缝机企业必须认识到,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内容的商业竞争将日益成为很多人常常使用的必选武器。全球化知识产权战略将是中国缝机企业今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课题。
距CISMA2007开幕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国内上千家缝制机械企业将参与此次盛会,中外企业同台角逐的盛况必然会出现。但与此同时,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会不会出现?国内企业是否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一旦问题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对此,作为展会主办方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推出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在CISMA2007展会上将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这一部门组成人员将全部邀请各相关专家参与,其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与各种知识产权相关联的讯息。各缝制机械企业在展会上遇到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问题,都可以与知识产权办公室联系,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出现。这一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符合目前国际惯例和通常采用的做法,对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预警作用。因此,中缝协的这一举动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上的纠纷,在世界范围内其实是极为常见的一种问题。中国的缝纫机制造、销售领域在纳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竞争对手们采用的无非是两大策略:一是打着环保的旗号搞贸易保护;二是以知识产权为借口进行干扰。这里,国内缝企所积累的经验并不多,对于知识产权方面的通常做法应该加以补课。
纳入全球化国际竞争这个大范围以后,中国的缝机企业在竞争中遭遇知识产权诉讼将是很难避免的事情。中国的缝机企业必须认识到,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内容的商业竞争将日益成为很多人常常使用的必选武器,全球化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缝机企业今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课题。
认真执行标准保护自身
当企业遇到与知识产权相关联的问题时,标准就成了一种保护自身的有力武器。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一些缝机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了解仍然相对模糊。从过去遇到问题来看,遇到知识产权纠纷主要限于国内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相对落后。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产品标准化问题,并不只限于表现在销售环节上的作用,其更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当企业遇到与知识产权相关联的各种问题时,标准就变成了极其重要的保护自身的有力武器。
目前,国内缝机企业在国际间所处的竞争地位正在日益上升,一旦问题出现,如能将知识产权诉讼消弭于无形之中,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就是最大的胜利。但是,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缝企自身在讲究技巧的同时,一定要有实力作为保证才行。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肖惠在一次针对缝制机械行业标准化建设的讲座中,曾对记者表示,国内的缝制机械企业应该积极跟进国内市场上重要的应用型专利,在新技术、新领域之间进行积极地布局。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推动国家标准的建立,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中设置专利,并组建国内缝机标准专利池。这是国内缝企必须重点突破的领域,也是避免知识产权诉讼的一剂良方。
“更好地利用产品标准,变被动为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日前,在中捷公司举办的未来五年企业发展研讨会上,董事局主席蔡开坚的一席话颇具有代表性。他在会上谈到中捷技术研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时,举例指出:“日德等国研发的产品虽然略胜于我们国内产品,但我们没有必要去迷信那种所谓的权威。我就不信,他们的产品终究没有瑕疵,就没有漏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有瑕疵的东西!”
蔡开坚的话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勇于解剖别人的东西,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找出它们的不足,用我们的标准来钳制或超越别人的所谓先进,这是目前整个缝制机械行业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
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的成熟专利
最大限度地降低专利风险,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积极运用国内一些相关专利。
事实上,国内不少研发机构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相关专利。例如,有关机械方面的专利研发能力,国内具有很强的实力。以“机械过热保护装置”为例,目前许多整机和零部件生产厂家都在积极研发,其中所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相当巨大,但依然还有不少企业在技术攻关上碰到了阻力。对于机械过热保护装置技术,熟悉专业研发机构的人几乎都知道,许多技术在国内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具有国内专利。这种技术解决的主要是机械在连续运行时出现断油(润滑油)、断水(冷却水)、机械疲劳故障等,出现的超温现象直接威胁机械设备安全时,马上停止该设备,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缝制机械行业作为应用领域,在电动机、传动机械、变压器等相关配套装备中是很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