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堆绣"绣"出大市场:一条集"培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堆绣
近年来,随着我省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好多来自民间的手工工艺品已悄然成为人们装点生活的时尚纪念品。湟中县职业技术学校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走出校门免费培训贫困地区的藏族群众,将堪称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的堆绣艺术推向了市场,一条集“培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堆绣艺术产业链正在这个县形成。
“会做针线活就会做堆绣”,堆绣艺术在湟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农村妇女制作的家居小饰品、枕套以及女儿的嫁妆等堆绣作品粗犷中显细腻,细微中见绝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湟中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探寻学校进一步发展壮大路子的同时,成立了藏文化传播公司,在堆绣作品图案的设计和装饰上进行大胆创新,为传统的堆绣艺术作品赋予了时代气息,也为贫困群众架起了一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连心桥。他们走出校门,到一些藏族村庄进行宣传搞培训,让那些有堆绣经验的妇女成为公司的“注册工人”,公司根据收到的堆绣订单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再分解给广大“注册工人”加工制作,公司负责整个作品的装饰和对外营销。
为了方便农民参加培训,学校除常规教学外,送教下乡,选择湟中县甘河滩镇、共和镇和西堡镇的藏族村,对留守妇女进行了为期40天的培训。在共和镇尕庄村,记者看到村民马桂英正麻利地用碎布头制作一幅郁金香的堆绣。她一边认真地粘贴,一边说:“从开始学起,仅一个多月,现在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地制作一些作品了,希望培训时间能够再长一些,把技术再提高一下。”
堆绣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的低廉。以前,妇女们有闲时间就到村里的藏毯车间编织藏毯,但因为编织藏毯的成本较高,农民所得利润空间较低。现在,这个投资小,收效大,操作性强的新兴产业引起了大伙的兴趣。农民谢庆芳说:“前几天在老师的辅导下,我制作出了一幅堆绣作品,学校准备推荐到青藏列车上,听说青藏铁路公司已经和学校下了订单,用我们的堆绣装饰列车,我们的作品可以走向全国了。”据悉,一幅好的堆绣作品可以卖到几百元。如此算来,湟中县今年计划培训农民堆绣工1000人,年人均收入可以达到6000元以上。
湟中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熊成俊介绍说,学校今年设定了“四千”目标,即给一千个家庭各培养一名产业工人,给一千个家庭各增加一万元收入,使湟中农民增收一千万元,帮助一千个贫困家庭脱贫。而实现“四千”目标,堆绣这一新兴产业的拓展不可或缺。
搞好一场培训,打开一个市场。日前,记者在西堡乡的葛家村看到,村民们批量制作着一片片“绿叶子”,而上新庄镇的七家庄村,村民们忙碌地制作着一朵朵“红花”,职校把这些“绿叶”“红花”进行渲染、装饰,合成一幅幅美丽的堆绣作品,产品供不应求,成为西藏、北京等地的热卖旅游产品。大家分工合作,向产业化发展,更多的农民由此而变为“农商”,出现了“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项技术,发展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新气象。
广阔的市场前景,让我们看到,青海又一个继藏毯之后值得期待的产业呼之欲出。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如何将如此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收入,为广大群众谋求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湟中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职校和特色产业“嫁接”,并在市场经济的沃土上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