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智力“变身”探路二次升级
- 2007年,世界制鞋业已经呈现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居安思危,如何在中国的产业优势丧失之前树立几个国际化的品牌,是历史赋予中国鞋业领袖品牌的重任。
弗里德曼说:“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于中国制鞋企业,不妨套用这句话:谁能帮助中国鞋跳出危机,谁就是制鞋业的王者。
世界制鞋业中心行将转移,失去“皇冠”后的中国制鞋业凭什么去支撑后续的发展?困境始现,而中国制鞋业的自我救赎才刚刚开始。
辉煌历史的背后是尴尬
纵观中国制鞋业的发展,用“突飞猛进”一词来形容无论如何都不为过:据统计,1985年中国生产16亿双鞋,10年后的1995年达到了57亿双,20年后的2006年达到了90亿双,2007年这一数字即将再次刷新。
中国制鞋业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更是占到了世界制鞋总量60%,成为世界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并呈现产业集群式发展状态:一是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是生产中低档鞋;三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还有一串闪光的数字值得中国制鞋业去夸耀:世界第二大鞋类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仅次于美国;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出口国,鞋类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
但冷静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制鞋业的荣耀其实是得益于世界制鞋业的变迁。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鞋业转向海外开拓新的生产加工基地。这种产业转移,使得中国制鞋工业发展迅速。
现在的问题是,“世界制鞋中心”这一皇冠中国能戴多久?这个问题实际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2007年,世界制鞋业已经呈现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居安思危,如何在中国的产业优势丧失之前树立几个国际化的品牌,是历史赋予中国鞋业领袖品牌的重任。
中国鞋业变革进行时
其实,中国制鞋产业的创新意识早已经开始觉醒。上世纪80年代时主要靠锤子、剪刀和缝纫机等比较原始的生产模式已经通过合资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或者通过自主研发,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制鞋业觉醒的标志之一是与国际制鞋品牌合作,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机制,实现由OEM向ODM的转化,以品牌支撑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决胜市场的重要武器。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一些制鞋企业凭借自己的研发水平和管理能力,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选择了一种创新型合作方式——ODM,即来单设计加工,就是利用自身研发力量,对国际客户的需求进行自主性设计,最终满足客户需求。这种方式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掌握了定价的主动权,由单纯的机械式加工转变为创造性生产。
这一贴牌方式的转变使得这些制鞋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公司在设计过程中的交流,迅速掌握了世界各国流行趋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使自身设计水平迅速跻身国际名企行列。
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则成为中国制鞋业觉醒的又一标志。在品牌成为消费价值主要取向的今天,一些有实力、有眼光的制鞋企业把发展的重心投向了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品质。他们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注重技改投入,引进高级人才和先进技术以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一些企业甚至已经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单位。
缝纫客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