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缩水”凸显社会结构隐忧
《中国青年报》昨日的一则消息说,据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发布的一组数字表明,1999年全国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6年6月底下降为2505.7万户,个体工商户减少约65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
“个体户”这样一个词汇,曾标志着中国人终于走向市场经济所赋予的对自身命运的自主。某主流网站曾发布一组名为“看看八十年代中国的个体户们”的照片,重温个体户们的“好日子”:留着刚兴起的“青年头”的小伙子,当街支起缝纫机,为排队等候的顾客缝补衣服;沾满污垢的炭炉,上面架一个热气腾腾的铝盆,里面盛着茶叶蛋……这样的一台缝纫机或一架炭炉,在个体经济发轫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一度十分普遍。20多年前,它们甚至象征着中国社会的希望。 然而谁能想到,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中,“个体户”却日益成为一个渐趋消亡的词汇。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再需要个体户了吗?当然不是。曾有经济学专家指出,如果中小企业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创业精神遭到扼杀,大型企业的动力也将逐步消失,一个国家将失去长远的经济发展动力。这是就经济层面而言,而个体户减少更大的危害还在于,它将使我们的社会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价值多元化观念受到重创。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大学生和机关干部对市场还充满了憧憬,很多干部和学者下海经商办公司,那么到了今天,这种对市场的渴望和向往已经变得荡然无存。时至今日,已经很难看到机关干部转行干企业,而许多青年人选择就业的第一目标是国家公务员——在一个有“官本位”传统的国度里,从“下海热”到“公务员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价值观念的倒退。
美国社会学家巴林顿·摩尔说:“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民主。”要想摆脱洋葱头形的社会结构,建立稳固的橄榄形社会结构,就必须发展壮大中产阶层,而个体户的发展壮大,显然对发展壮大中产阶层大有裨益。一个让人忧心的数字是,在我国的新富阶层中,个体户和自谋职业者只占不到6%。显然,当前个体户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要想了解中国个体户的艰难,可以数数他们手中政府收费的发票。”北京某个体户的感慨一语道破中国个体户的生存困境。根据全国工商联的有关调查,除税收外,繁重的行政收费使得个体私营企业的成本不断提高,一些地方个体私营企业需要缴纳的费用有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卫生费、劳动用工年检费、出外经营手续费、发票结报费、市政押金、电脑票据工本费、土地设施管理费、房产抵押管理费等,各项政府征收税费和基金多达375种,这还不包括各种摊派、赞助、协会收费、有偿宣传费、部门下达的报刊杂志费和非生产性招待费。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下发通知,自明年1月1日起,对于部分采用“核定征收方式”的饮食业、娱乐业等8个行业的企业应税所得率进行不同幅度的下调,专家认为,此次降税是国家对中小企业的一种扶持。对于包括数以千万计的个体户在内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仅仅有限减税是远远不够的——在个体户需要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费中,税仅占1/3。个体户更为需要的是权利平等,比如去除“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等明显带有歧视性的不合理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