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服装业转变增长方式备忘录

    关注产业升级与品牌提升系列报道

      事实上,从“九五”开始,中国服装业就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到了“十一五”,这一提法在实质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正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所指出的那样,对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就是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名牌发展战略”上。具体到“十一五”的实质内容,就是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目前,“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业乃至世界公认的品牌,但“中国制造”并不是最终目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中国服装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最为现实的手段。

      毋庸讳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服装业将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服装业正面临着新型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改造,即先进生产力的挑战。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型加工技术,不仅改变了产品的面貌,也改变了流通的面貌,同时也因其快速反应而改变了企业对消费者的适应能力。

      第二个挑战是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国际产业结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生产方式为特点的。

      此外,中国服装业还面临着新的贸易壁垒。

      因此,过去那种靠数量增长带来的规模经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走创新之路才是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方向。

      35美分留给中国企业,20美元装进外国公司的腰包。据说,这就是我们制造一个芭比娃娃的利润分配。这种分配印证了国际产业链中流行的“微笑曲线”:研发、生产、流通诸环节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形态,大体呈“V”字型,很像人笑时嘴的形状。对于中国服装业而言,这一“微笑曲线”同样适用:服装业的利润主要集中在新品开发和品牌开发上,中间的生产环节利润仅占整个服装产业链的20%,而全国数以万计的服装企业都挤在中间环节争抢“蛋糕”。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状况正有所改变。

      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去年销售统计显示,服装销售数量较2005年同期增幅分别回落了6.37%和6.45%,但销售价格却上升了3.12%。

      “这种情况表明我国服装行业的数量竞争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以品牌、价值、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竞争时代已经拉开帷幕。”今年早些时候,在发布《2006-2007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时,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作出这样的结论。

      前不久,“盖奇”投入了上千万元,与韩国有关企业合作,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其实,“盖奇”原有的生产设备已经很先进了,这次技术改造中被更新的后整理设备,投入使用才不过5年时间;但“盖奇”董事长王衍筑仍坚持要更新,因为“形势逼着人不得不这样”。

      “除了提升,没有别的办法。如果不提升,那就只有等死。”王衍筑说。

      的确,形势逼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过去那种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已经走过了死胡同;而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服装业唯一的选择。

      事实上,发展最快的服装企业肯定也是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以纯”去年创造产值60亿元,利润率高达33%。非凡的业绩首先要归功于他们非凡的创新能力。“以纯”在伦敦专门成立一家设计公司,聘请了17名国外一流的设计师,同时公司每年派出17名中国设计师到伦敦学习。

      “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A380”,相信许多人都对这个妙喻耳熟能详。这一妙喻的底本出自于一位中国服装企业家,他的企业每年都向欧洲出口大量的童装。对于中国与发达国家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背后巨大的不平衡,这位温和的企业家都了如指掌。毫无疑问,他和他的同行们都盼望着,“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A380”的贸易历史尽快终结。

        一家企业的艺术之变

      从20年前的“模仿道路”到如今的“男装艺术家”,“皇宝”的“艺术之变”所改变的不只是其产品,而且是她的发展模式和未来命运

      像绝大多数闽南的企业家一样,洪文原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每当有了一个新目标,性格内向的他就会把它默默写下来,然后封在信封里,等到目标实现了,再拆开来。

      这一次,被这位皇宝(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封在信封里的是5个大字———“男装艺术家”。

      20年前,在晋江英林的一个小村庄里起步时,洪氏兄弟的企业走的是一条“模仿道路”———把人家的版拿来,修改一番,就变成了自己的产品。

      “好在那时候是卖方市场,几乎是生产出来什么,就能卖出去什么。一个款可以生产两三年,生产几十万件。”洪文原说,当年他们在几大城市的专柜经常卖得断货,常常要加派人手把服装背过去。

      在那个小村庄里,与洪氏兄弟的企业同时起步的还有60多家服装作坊,无一例外地走着“模仿之路”;但短短几年后,只有洪氏兄弟的企业一家活了下来———就在大家一成不变地沉湎于“模仿”之中时,洪氏兄弟的企业却变了招数,创了自己的品牌,组建了设计队伍,走上了“品牌之路”。

      变,让“皇宝”生存下来;不变,让洪文原心里发慌。

      虽然企业一天天壮大,成长为一家上规模的大企业;但洪文原越来越说不清“皇宝”的模样。在他看来,无论是风格,还是款式,大家生产的服装都大同小异。如果把“皇宝”的产品放在市场里,可能转眼就会“找不到了”。

      “过去是看到亲朋好友穿什么,人们就会去买同样的衣服;现在却正好相反,如果不小心‘撞衫’,说不定‘撞衫’的两个人都不会再穿那件衣服了。”洪文原说,他记得1989年的时候,他们设计出的一款“太空服”棉衣,竟有100多家企业模仿,那个款连续生产了三年,而现在,一个款式出来一个星期就不新鲜了。

    洪文原说,“皇宝”的产品必须改变,必须找到自己的特色,而“如果不变,就会被淘汰掉”。

      在著名品牌咨询机构———“安杰智扬”的策划下,“皇宝”确定了“男装艺术家”的战略定位。

      洪文原说,这一新的战略定位,让“皇宝”一下子从成百上千同行中跃然而出。按照新的战略定位,“皇宝”将会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只是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发展都会焕然一新。

      “皇宝”的新战略中有一句很不错的广告语:“穿在身上的艺术。”

      “什么叫艺术?我的理解,小学生写字,那不叫艺术;书法家写字,才叫艺术。”洪文原说。

       一个产业集群地的时尚之变

      对于海宁皮装行业来说,时尚如同魔法:时尚来了,企业活了,皮都火了,发展模式也焕然一新

      海宁是我国著名的皮革之都和皮衣产业集群地。最多时,当地的皮革企业曾多达四五千家,而现在,这一数字下降到2000多家。

      企业数量虽然少了,质量却普遍大幅提高,整个产业也逐步走上了“做精、做专、做高品位”的发展路线。

       如果我们只求跑量,只有两条路:一是转移,一是关门。”

[1] [2] [3] [4] 
  • 相关阅读
    1. 马云“新制造”:先从3万亿元的服装业“开刀”
      疫情冲击全球纺织服装业:369家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暴减524…
      2020年中国服装业市场分析:行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 出口呈现…
      采购商远离中国 全球纺织服装业寻找新的方向
      美媒:新冠大流行重创亚洲服装业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