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忘记低利率 那是日本资产泡沫表象

        日本资产泡沫的教训是什么?谁都会说,低利率。这是表象,我们应该回答的是,是否每个国家把利率提高后,就能一劳永逸地摆脱泡沫的侵扰?更关键的是,日本大藏省、日本央行明知低利率风险极大,为何还要如此愚蠢地用低利率迫使日本投资者为美国埋单?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避免日式资产风险,而如果在改革路径被锁定的情况下,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将重蹈日式泡沫覆辙。

        探讨以下几大日元战败之因也许比单纯讨论日元失败的结果更有效。

        第一,软弱的日元。与日本作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相对应,日元在上世纪80年代处于可笑的软弱境地。日元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自由兑换之后,仍然未取得相应的定价权,对外出口20%以上系于美国一身,而对外贸易的70%以美元为结算单位。为什么日本与德国如此不同?德国敢于抗命,而日本对美国亦步亦趋?因为日本政府很清楚,美元崩溃完蛋的不仅仅是美国经济,还有日本经济,无论是里根时代、老布什时代还是克林顿时代,日本政府对于美国的数次贬值升值的号召无不奉命惟谨。反观德国,在上世纪70年代答应美国不将美元兑换成黄金等四项条件一次性埋单之后,就与美元分道扬镳,转而致力于国内经济与欧元区的打造,扩大马克债的发行范围。而更愚蠢的是,日本还以在历史问题上挑衅邻国的办法使日元甚至无法成为区域主导货币,把自己吊死在了美元之树上。

        第二,无所作为的大藏省。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世界最主要的拥有创新能力的制造大国,成为世界较大的债权国后,意味着日本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日本的金融制度本应随之而变,但日本的大藏省的金融管理公有制成为日本金融僵化的罪魁。日本金融学者吉川元忠先生激烈地申斥他们因为害怕丧失对日本金融的强大影响力而有意延宕改革时间,甚至屡屡指示日本投资机构购入美国国债。

        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银行与证券公司的态度截然不同,证券公司希望扩大日元的发行范围,进行金融创新,而日本银行,他们为什么要改革呢?既然低息政策与股市收益让他们所获颇丰。

        日本银行遭遇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8%资本充足率的时候,选择将资本市场作为避风港。银行高价IPO,同时通过大型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保持极高的市盈率,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极低——这些现象是否似曾相识呢?只不过,与日本银行占市值20%左右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的地位更重要,占据了40%以上,获利也更加丰厚。

        第三,动辄得咎的调控。日本泡沫崩溃后,日本政府从1992到1995年共投入65万亿日元,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却并未收到应有的效果,其中被用于公共投资的约为33万亿日元,而其余则抵销了对外投资的汇率损失。更严重的是,这些公共投资的利益被背景雄厚的大公司攫取,政府与大公司的控制力得到了加强而不是削弱。

        日元在高低利率之间大起大落,泡沫急剧崩溃又急剧生成,日本央行与大藏省忘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1995年为避免石油美元与新兴国家逃离美元,日元贬值美元升值。日本桥本政府则在经济稍有起色后实行取消减税、提高消费税、减少医疗支出等紧缩政策,经济陷入负增长,金融机构面临破产危机。为挽救金融机构,日本政府将利率降至0.5%的水平,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不消多说,日本经济仍无起色,反而强化了对美元的依赖。

        日本货币政策虽然一败涂地,但日本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制造业与汽车产业救了日本经济一命,这些企业经受住了一轮又一轮货币风波的考验,牢牢占据了世界高端出口市场。那么,我国金融万一出现危机,我国经济的定海神针又何在呢?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