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惦记着“标准”
梁玉信----原中国缝纫机协会理事长,中国缝纫机行业元老级人物,长期以来,对中国缝纫机行业的发展、尤其对标准公司的发展和进步极为关注。CISMA2007期间,梁老亲临“标准”展区参观,并与公司领导亲切交谈。他详细了解了“标准”新品开发、企业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对企业的新成就表示祝贺,对标准事业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本报记者在CISMA2007“标准”的展位上,有幸采访了梁玉信先生,梁老侃侃而谈,表达了一位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老兵对行业的关注、对标准事业的深切情意。
本报记者:今天,能够在CISMA2007“标准”的展位上见到您,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您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标准公司的发展和变化,请您给我们谈谈对标准公司的印象,好吗?
梁玉信:“标准”的历史折射了中国缝纫机行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我与标准事业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进入这个行业。我们那个时候从家用机做起,到了80年代,开始调整了产品结构。在发展工业机上,标准公司对行业的转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了解中国缝纫机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最早的工业缝纫机就是“标准”生产的。那时是在上海惠工,也就是现在标准公司的前身。
我亲眼目睹了“标准”发展壮大的历史以及对中缝行业的贡献。“标准”内迁陕西以来的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标准”的发展,对“标准”寄予很高期望。“标准”北迁到西安时,国民经济与现在是天壤之别。在刚刚来到西安临潼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滩。我们到那里为“标准”搬迁选址考察,确实体会到了创业者们的艰辛。我和“标准”的许多老职工还在一起共过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我深深地知道,“标准”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太不容易。我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标准”需要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现在我离开工作岗位已经很多年了,但我一直关注中国缝制设备行业的发展,关注标准公司的发展。那是几代人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
本报记者:作为老前辈,您始终关注“标准”的每一个发展和变化,谈谈您是怎样看待这个企业几十年所走过的艰辛历程的?
梁玉信:标准事业是几代人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标准”对中国缝纫机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标准公司成立之初就以前瞻性的眼光在行业率先进行技术引进,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在国内首先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其深远影响至今发挥重要作用。此后,标准公司又多次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对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缝制设备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市场呈现出国内外品牌百家争鸣的局面,“标准”作为老牌企业,经历了荒滩上创业、股份制改革、股票上市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能有今天的成绩确实不易,这是几代标准人汗水和智慧凝结成的结果,“标准”的发展是一个高峰接一个高峰。前几年,大家是在打基础,条件成熟,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稳定调整和再提升的关键时期。这几年“标准”发展非常快,这种蓬勃发展的力量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本报记者:参观了“标准”的展区,您对标准公司今后的发展有哪些期望?
梁玉信:“标准”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管理、人才和文化优势,要肩负起振兴民族缝制工业的历史重任。当今天我又一次来到标准公司的展区,看到“标准”牌产品现在达到的技术水平,感受到的是标准公司雄厚的科研实力、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普遍应用,节能环保的设计研发理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层出不穷,这些都让我这个在中国缝纫机行业奋斗多年的老兵感到无比欣慰。我希望“标准”能做出更高的水平,把中国由缝制设备大国,真正变成缝制设备强国,肩负起振兴企业,振兴民族工业的重担。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繁重,但我相信“标准”可以做到,“标准”的发展前景还很广阔。我永远对你们寄予很大希望,永远惦记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