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的疯狂“PK”

      欧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凯捷上月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制造业“在未来3到5年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印度制造”现状究竟如何?与“中国制造”会形成直接对抗吗?请看本网记者发回的调查报道——“印度制造”真能挑战“中国制造”?
     
      “印中制造业差距将缩小”

      “在制造业方面,印度目前与中国根本无法相比,中国红得发紫,全球大企业几乎都将巨资投向中国。因此,当我们发现印度可能后来居上时,令很多人大吃一惊!”报告的主要执笔者、凯捷公司咨询部副总裁罗伊·伦德斯在接受本网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凯捷公司的这份报告是在今年上半年对331家大企业进行调查后撰写的,这些企业均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之内,其中80%来自欧洲和北美。在这些企业中,200余家在中国开设了工厂或办事处,进驻印度的则已达到150多家,许多企业在这两个国家都有不止一个分公司。
     
      凯捷公司调查发现,尽管目前只有7%的跨国企业在印度设厂,但18%的大企业意欲在今后3到5年进驻印度,与目前进驻中国的外企相当。“这意味着,印度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将缩小。”伦德斯说。
     
      中印两国各有优势

      不过伦德斯也强调,印度要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必须在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方面下大功夫。在接受调查的已经将制造业外包到印度的公司中,有一半抱怨印度在这方面太差。
     
      伦德斯说,印度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与中国特别是东南沿海相比相差很多。“许多人可能都对孟买等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印象深刻。如果印度政府在基础设施上下大力气改造,做得好的话,5年或更长时间后,印度在制造业方面的实力会和中国有得一比。”不过,他也指出,如果印度政府动作慢,外企对投资回报不满意时,仍会转向其他市场。
     
      相比之下,他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较有保障,供应商“简直应有尽有”。“一个公司在海外设厂,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和产品要在约定的时间送达约定的地点。中国有一些工业密集区,企业可以很容易找到供应商,物流保障很好。”
     
      与印度相比,中国也有自己的劣势。伦德斯认为,“中国制造”目前主要问题是成本提高。20年前,东南亚国家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中国,而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普通产业工人月工资为250到350美元,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的同类工人每月只有100到200美元。中国地产价格也迅速攀高,几大外企最看中的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房价急剧上升。伦德斯建议,中国大力发展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那里的低劳动力和地产成本将成为新的吸引外企的磁石。
     
      另外,印度在与外部的语言沟通方面也比中国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措施也比较到位。
     
      在管理方式方面,在印度的跨国企业大量依赖当地人管理;而在中国,外企派出人员驻华管理的比例高于印度。伦德斯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相关人才较欠缺,或许与教育国际化程度不及印度有关。
     
      中国面临多重压力

      此外,中国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巨大,令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华反倾销措施不断,贸易壁垒有增无减,这些都是“中国制造”面临的难题。
     
      伦德斯说,未来10年中,世界制造业中心仍将维持在亚太地区。“东欧正在迅速赶上,但尚未达到能与之竞争的地步,俄罗斯和拉美的风险和变数较多,优势不明显,基本不能与亚太并提。”
     
      短期来看,中国和毗邻的东南亚国家争夺制造业外包业务的争斗将很激烈。“除了印度,泰国、越南也是跨国企业十分看好的地方。” 伦德斯说,印度政府目前已意识到吸引制造业外资的重要性,正采取多方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说:“中国如果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需要加大努力。”
     
      印度市场难见“印度制造”

      凯捷公司的报告对多数印度人和在印度生活的外国人来说,恐怕一时难以理解。无论从报纸上的各种统计数据,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来看,“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印度商人羡慕中国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2006年的中国外贸总额达176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多亿美元。同期,印度的外贸总额约3000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机电设备、棉纺织品、钢铁及制品、玩具及塑料制品等,印度出口的主要为石油矿产、钢铁金属制品等资源性产品和棉纺织品等。据《印度商报》报道,2006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额中占8%,印度约1%。
     
      从这些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印度制造业与中国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印度商人迪帕克·阿罗拉跟中国做了26年生意,主要从事机械、五金产品和家具业务,他每年都去中国参加广州交易会,对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针对凯捷公司调查报告预测“印度制造3到5年内将挑战中国制造”一事,迪帕克笑着说:“全球制造业巨头有几家在印度设有工厂?西方人一直说印度是民主国家、信息软件人才多、印度人英语好、土地和劳动力便宜,但为什么以前都不来投资,非要集中在今后的5年来?”
     
      “制造业需要积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需要熟练的技工。中国的实际劳动力成本也比印度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的物流费用比印度低很多,而且是世界上最快的。”
     
      “我每年到广州订货,都看到很多新产品,尤其是机械和电子类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外形美观,质量好,还便宜。我是印度人,了解印度,印度制造业要在5年内挑战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把中国的产品都写上印度制造。”
     
      市场充斥“外国”货

      迪帕克对印度很热爱,所以话说得有点偏激,但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
     
      说印度没有大超市,很多读者会很惊讶,但事实上的确如此。印度各大城市最大的商店均是家用电器店,但大多都是国外公司的专卖店。即使是外国产品的专卖店,一般规模也不大。记者在印度看到的最大专卖店要数孟买的韩国三星专卖店,但营业面积也没有超过250平方米。
     
      此外,印度人开的家用电器店里的商品,90%都是日本、韩国、中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就连电熨斗、微波炉、电饭煲等小家电,基本上也是外国产的。有些产品也有印度生产的,但从外表到质量都很难让人产生购买欲。
     
      在印度市场上,高档产品以欧美日韩的为主,中档的则是价廉物美的中国货。中国的中兴、华为、海尔、TCL等大企业的产品早已进入印度市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