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世界改变了想法
建设创新型消费品制造业系列报道之三---他们让世界改变了想法
公元2007年9月20日,这是一个令中国轻工行业欢欣鼓舞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轻工业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这个总结五年来轻工行业科技工作的大会上,167项技术创新获奖项目的带头人走到台上,接受全国轻工战线职工的检阅。
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正是这些项目带头人在科学生产和创新技术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让他们成为行业中的耀眼明星。
我国轻工业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历程中,带领企业,甚至带动行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带头人又何止这167人?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轻工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发明家、技术能手、勇于创新的领头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看法。
甩掉“廉价货”的帽子
经过近三十年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尤其是我国轻工制造业,有173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然而,产量大,出口名牌却少之又少,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如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品牌,甩掉“廉价货”的帽子,成为逆转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局面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不做外企的‘加工车间’。”现任上海海立电器总经理的沈建芳,在新世纪来临之际,立下这样的誓言。
空调压缩机历来被空调业视为核心。尽管中国空调器产量全世界第一,但自上世纪中叶空调业快速发展以来,其核心技术一直是日韩品牌的天下。随着全球家电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1993年,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中方股东投资75%、日本日立家用电器公司投资25%,合资组建成立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工厂建起来了,可是核心技术却掌握在日立的手中。按照约定,上海日立每卖一台贴有日立商标的空调压缩机,必须给日方一定比例的商标使用费和技术使用费。由于空调价格战不断,压缩机利润逐渐减少,沈建芳曾多次请求外方减少商标技术使用费,但日方表示,这是知识产权,拒绝降价。沈建芳深深地感受到,没有自己的品牌,做外企的“加工车间”很无奈。
建立自己的品牌。1996年,“海立”品牌诞生了。可是,核心技术如何解决?于是,沈建芳发动员工,响应“客户化设计”的市场呼声,大胆变更日方设计图纸与技术参数,将机种由原来的7种发展到300多种,大受市场追捧;同时,海立集团另起炉灶,投入1亿多元人民币,建立业内唯一的空调压缩机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目前,海立开发的新品已取得核心技术专利69项,实现了从完全依赖国外技术向自主研发的转变。全球空调压缩机销售总量中,“海立”品牌已占到12%%,在国内更是占有75%%以上的市场份额。
“低价不能打动美国的妈妈们,只有用创新才能撬开美国玩具市场。”好孩子集团总裁宋郑还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1996年,早已成为国内市场销售冠军的“好孩子”,开始计划将自己的产品卖到美国去,最初的想法也是以低价取胜。“我们对中间商几乎报出了成本价。”宋郑还回忆,作为一家小企业,再便宜的产品也进入不了美国主流市场。“因为,所有的父母都不会给孩子买最便宜的婴儿产品。”结果,第一次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还未吹响就失败了。
直到宋郑还自己设计出一款新童车,才有了转机。宋郑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商场里看到一对推着婴儿车的夫妇,用轻轻摇晃车子的方法哄孩子不哭。看到这一幕的宋郑还回到公司后,立刻着手研制,最终开发出世界第一款具备摇篮功能的婴儿车。
结果这款婴儿车一进入美国市场,就受到美国家长的欢迎,销量一路看涨。接着,“好孩子”开发了延续产品——双人车。这款车面市之后,被称为当时美国市场设计最为成功的双人车。美国双人车市场80%%的订单都落到“好孩子”的手中。
“现在,是我们喊出自己名字的时候了。”在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媛看来,“竞争力未来增长的引擎还要靠被广泛认同的品牌,而品牌的魅力来自于技术创新,即拥有独立自主的专利技术,它可以支撑品牌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把牢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邢厚媛指出中国产品的出路所在。
显然,在这条道路上前行的中国企业并不孤单,而且越来越多。从海尔集团张瑞敏举起大锤砸向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到海尔产品行销全球;从天津中鸥王德明打破瑞士、日本钟表垄断,到抢占希腊机械表市场4%%的份额;从中国鞋业稳居世界产销量第一,到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在巴黎开店……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制造”狂飙突进式发展的路线。
叫板世界技术的“能工巧匠”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技术怎么样?在国际上占据怎样的位置?面对这个问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专家给出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中国的奥运军团一样,大多数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能拿铜牌,部分优势行业的技术水平拿到银牌没问题,稍稍跷跷脚,金牌就到手。”
面对国际同行的技术壁垒,能达到这个水平可不简单,这是经过我国千万名轻工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才实现的。“目前,轻工行业从事产品和技术研发活动的专业人员约有40万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专家告诉记者,正是这些“能工巧匠”的不懈努力,才使我国轻工行业延续“中国创造”的神话。
在中国轻工业科学技术大会现场,刚刚拿到中国轻工业科学技术大奖的航天表项目带头人——飞亚达公司副总经理李北带着喜悦的心情匆匆离开会场,因为即将用于“神州七号”飞船的航天用表正在进行超负荷检测。
“神五”飞天,举国欢腾。在创造出诸多世界领先技术的“神五”上,一块小小的手表,竟创下两个世界第一。
“神舟五号”归来后,航天英雄杨利伟向俄罗斯宇航中心赠送一块中国航天用表——飞亚达航天表。该中心的负责人在接受这块表的时候,拍着杨利伟的肩膀说:“你是第一个带着本国手表上天的人。”
过去,航天表只能为航天员提供日常计时,而中国的航天表还提供航天员在起飞和着陆期间对航天服进行气密性检漏计时仪器的功能。这使“神舟五号”航天员的工作用表,不但达到国外同类手表的技术水平,还具备更加实用的航天仪器功能。
可是,谁能想象,就是这样一款具备顶尖技术的表,它的研发工作竟然是从技术人员在地摊上买的一本航天知识书籍开始的。李北告诉记者:“我们是在没有任何技术支持和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来搞航空表的。现在,我们不仅有了完备的技术,就连产品的技术标准也做出来了。”
对于神州飞船,我们有高超的技术来支撑;对于地里长的农产品,我们也有精湛的检测手段来保障。
细心的消费者走进超市就会发现,现在国内的农产品也能做到形状、颜色、口感、质量保持一致的水准。这是因为我国的农产品已经拥有一整套严格的检测分拣系统。
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创新大奖的农产品品质无损伤检测技术项目带头人——江苏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杰文教授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们的研究团队已经实现无伤损监测系统产业化、规模化。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庞大技术系统群。同时,由于其引入信息科学领域中的高技术——融合技术,将多种检测信息有机融合,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全面的无损检测,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如今,科技创新已经不只是科研人员的“专利”,也是展示工人力量的舞台。像北京华盾雪花塑料集团“节能增效”技术能手侯永宁,不仅将土工膜制品一次成型率提高十多个百分点,还填补了国家技术空白。像全国钢琴行业喷涂能手赵秀伟,不仅实现我国木料静电喷涂工艺零的突破,还攻克一道道喷涂技术的国际难关。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