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间刺绣家何晓霞
绚烂彩霞织锦绣———访民间刺绣家何晓霞
手工刺绣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表面上看,刺绣艺术“精美绝伦”。但在精美背后,却蕴含着深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质。所以,有些观赏者把刺绣称作文化图腾。刺绣艺术从殷商、西周发端,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久前,沈阳民间刺绣家何晓霞在沈阳世博园百花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品刺绣展》,150幅精美绝伦的绣品令观众流连忘返。其中,运用盘金绣绣法创作的满文图案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运用打籽绣绣法创作的故宫藏品花瓶系列由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呼之欲出。
本报记者采访了民间刺绣家何晓霞,何晓霞秀外慧中,自幼受母亲影响,喜爱刺绣艺术。后进入美术院校深造,主攻民间工艺美术。1988年,尚在求学中的何晓霞创作的东北民俗水粉画《迎亲》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备受好评。但何晓霞的成功,并不仅仅缘自天赋,她的勤奋、刻苦、坚韧,使她从事的刺绣事业前程似锦。在毕业后的20多年里,何晓霞收集并整理了大量手工刺绣图案。并分类为北方民间类、北方宫廷类、江南民间类、江南宫廷类。此外,她还收集整理了少数民族刺绣图案以及图案的寓意。2000年,何晓霞成立了吉蓝绣坊,传承刺绣艺术。吉蓝绣坊发掘整理了传统刺绣中的50余种针法,她同时从沈阳、铁岭以及江苏、山东各地挑选了50余位绣娘创作绣品。“四大名绣”中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以及苗绣、满绣等少数民族刺绣,吉蓝绣坊均有涉猎。何晓霞介绍说,黄河流域刺绣风格写意、色彩明快;长江流域刺绣风格写实、细腻精美;东北地区的刺绣则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其中,满族刺绣风格拙朴、造型夸张、色彩凝重。多以地方传说、民间故事为题材。但满族刺绣如今踪迹难觅,何晓霞经常到我省满族乡村寻访搜集满族刺绣图案。
何晓霞不仅练就一手精湛的刺绣技艺,而且对刺绣理论也颇有研究。何晓霞介绍说,《尚书》中最早提及刺绣艺术。而《雪宦绣谱》是我国第一部刺绣理论典籍。从唐宋到明清是刺绣工艺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运用上,还是针法的多样性和组合运用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如:对色线的处理上出现了把丝线劈成更细的丝缕,使线条的表现更为柔弱和逼真;如:在针法上出现了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等大量新型的针法,把被绣对象的纹理和结构提炼为一种专门的技艺。何晓霞曾将理论结合实践,研究过多种刺绣技法,其中,她对仿真绣情有独钟,记者在她的吉蓝绣坊中,就看到了她绣制的仿真绣《荷花图》、《红梅图》、《郁金香图》。何晓霞还特别提到了仿真绣的发明者清末刺绣艺术家沈寿,她将绘画的章法、线条、虚实、色彩如实地表现在绣品中,将西方美术知识和技巧融入中国刺绣艺术中。由于仿真绣竭力追求与书画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刺绣针法的发展与创新。沈寿创作的仿真绣作品,如:《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引起国际艺术界的高度关注。沈寿对中国刺绣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在上海、南通、南京、苏州的博物馆里都藏有沈寿的刺绣精品。而中国绣品在当时已远销日本、瑞士、意大利,在时尚中心———美国纽约第五大道还设有“南通织绣局纽约分局”。何晓霞认为,既然刺绣艺术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就应当让更多的国内外人士去了解中国刺绣。因此,多年来,何晓霞致力于向海内外传播中国刺绣艺术。她还介绍说,吉蓝绣坊的绣品目前已被韩国、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匈牙利等国人士收藏。而历时一年多,由4位绣娘集体绣制的《观音像》已被英国博物馆收藏。据何晓霞介绍,该作品最细腻的部分,是由一根丝线的1/48绣制而成的。何晓霞告诉记者,从事刺绣需要有耐心和定力,只有心静才能绣出好作品。因此,刺绣对刺绣者来说就是修身养性。据悉,何晓霞目前正带领吉蓝绣坊的绣娘绣制巨幅唐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1月,何晓霞将应邀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术学院讲学,之后,还将前往美国、瑞士讲学。何晓霞认为,中国传统刺绣有种沧桑美感,其中包含了对历史的记忆;对前辈艺术家的尊敬;对手工劳动的爱护。尽管辛苦,但何晓霞从未想过要放弃刺绣,她说,传播刺绣文化是她一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