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机修工的呐喊
一个好的机修工是保证企业设备正常运转,产品质量稳定的关键人物。现在的问题是常年战斗在缝纫机维修领域的缝纫机机修工,到底是属于哪个行业?归谁管?机修的业务水平靠什么进行评定?
自缝纫机走进中国,行业内就没有对机器维修方面的级别的严格定义,职称的评定也不规范。缝纫机维修是手艺活,还是一个工种,机修工自己也吃不准。他们每天在企业工作,整天与缝纫机打交道,应该属于技术工人,也确实被别人叫成维修工,但“工”在何处?真正能够解释的理由恐怕就只有一点,因为机修工是与机器打交道的人,而其他与机器打交道的人都是这个工,那个工的。机修工作与生产制造行业不同,每天接触的机器种类多,型号杂,很难用一个象机加工行业那样固定的技术评定模式来评定其技术水平。这使得机修工很尴尬,到一个企业应聘,待遇是与老板“商量”出来的,由于这是个体行为,机修工的工资水平现在越来越低,很多干了十几年的机修已经离开这个“行业”。
随着服装加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缝纫机维修的人员不断增加,年轻人越来越多,那么企业在使用机修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考核?由于现在由于没有规范性的标准可依,造成目前企业在内部提拔机修工和外聘机修工走后门、拍马屁、送大礼的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机修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规律,形成外行管、内行恐的不良局面。
目前大型缝纫机生产厂家、服装企业(国企以及民企、私企)在选用机修工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提拔;一种是外聘。现代企业在内部提拔和外聘都是遵循“唯才是用”的原则。由于“才”的标准没有,大家的能力只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检验。如果机修工要换一家企业重新发展,那么他就只能被再一次进行检验。
高水平的缝纫机维修不是一年两年就学得好的,学习缝纫机维修可以说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清楚。机修工的水平怎样才能得到社会的接受?工作怎样才能得到量化?缝纫机维修的技术水平什么时候能够与技术职称挂钩?什么时候能有一种正规的技术证书证明自己的身份?期待着社会对缝纫机维修人员进行职业定位,如果有标准出台,势必使能者轻松上路,滥竽充数者步步为艰,机修工、企业老板也不用为聘用待遇问题发愁了。
服装设备的品种、型号、规格多如牛毛,整体上分为:缝前、缝中和缝后。服装企业是从其具体实际情况及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从众多同类服装设备生产厂家中挑选性价比较高的知名设备来满足自己的企业需要。
服装企业日常需要购买的零配件主要集中在那些容易遗失、损坏、磨损以及一些外壳上的零配件。因为经常要购买、更换这些零配件,故希望其质量好、耐用,以减少购买和更换的频率。现在有好多服装厂的设备是进口的,一旦那些常用易损的零配件损坏,购买进口原装的零件又贵,甚至很难买到,所以总有人试图寻找价廉物美的替代品填补空白,于是仿制品便大行其道。可惜的是市场上买来的那些产品价格虽然低了很多,但总不太好用,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重新修磨改造才能使用。如果不是内行的话,真的很难辨别其部件的真伪。
由于服装企业使用劣质零件影响了其他零配件的精度,缩短了整个设备的使用寿命,从长远来看极不划算。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继续蔓延近来比较流行的做法是生产企业多采用少数核心部件选用进口或高质量的零配件,其他非关键的零配件用国产中较好的配件,这样比较经济实惠,顾客乐意买。但要强调的是,整机厂对于那些易损耗、易遗失、易折断的零配件也应视为重要部件而采用质量较好的,以方便使用与维修,如压脚、针板、送布牙、机针、弯针等。
现在很多的整机企业都是依据市场的需求来生产各自擅长的产品,但每个厂家从整机的设计及生产、零配件的选配等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标准,往往为了抢占市场,萝卜快了泥也带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