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谁在威胁“中国制造”

      真正威胁中国制造安全的是被国际采购商操控、像提线木偶一样的命运,利达和中策这两个同处“安全危机”之下,却上演完全不同悲喜剧的个案,或能帮助中国制造反思并重新选择

     

      张树鸿自杀了,在美国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宣布召回铅含量超标玩具的九天后。短短的九天对51岁的张树鸿来说是一重重希望与一重重绝望交错纠缠、最终走投无路的九天。在这九天里,国际舆论关于对“中国制造安全”问题的指责一度达到巅峰,美国媒体甚至表示:中国人先是抢走了我们的工作,后来试图毒死我们的宠物,现在又想毒死我们的孩子……一度积极的、渴望自救的张树鸿最终感觉到绝望。

      在过去的6个月,全世界的媒体都将他们的焦点对准了中国制造的安全问题。半年间在美国相继发生的针对中国宠物食品、牙膏、轮胎、玩具的一系列召回事件,以及国际舆论对这一问题持续的、大肆的渲染将中国制造逼到了危险的关口。

      2007年9月,先后前往广州、佛山、杭州、青岛,走访了被置于“问题产品”漩涡中心的玩具、轮胎、谷朊粉的制造企业及有关专家、协会组织和政府部门,我们试图找到威胁中国制造安全的真正原因。

      尽管张树鸿的死未能挽救其苦心经营的利达公司,但张树鸿的死帮助更多试图寻找理性秩序的人们,帮助我们揭开了真相,这是一个全世界所熟悉的却又多少出乎意料的真相:真正威胁中国制造安全的是其被国际采购商操控、像提线木偶一样的命运。

      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在过去十几年间逐渐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但是在收获微薄利润并消耗大量资源的背后,中国制造所获得的来自全球买家(包括消费者)的认可却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吝啬。作为全球产业链上的一环,一个产品从确立标准、设计产品、确定供应地到进入生产、进入批发、零售环节——在这个漫长的旅行中,中国制造基本上只承担了一个简单的“加工工厂”的角色(尤其是在过去6个月间发现问题的多数中国造)。

      这个单一的角色意味着什么呢?你要满足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各国的产品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国际采购商可能并不乐意于向你透露你生产的产品将销往的国家;你要完全按照产品的设计模板照单加工,即使设计本身可能存在各种缺陷;在议价方面你可能永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因为总可以找到能够替代你的更便宜的加工工厂,所以你的产品变成有品牌的商品后将价值几何,将为采购商创造怎样的利润与你无关;最后这些产品通过哪些渠道、销往哪里,你无权知道或者无从知道……

      这个弱势角色致使今天中国政府给予中国制造的一些优惠政策,最终变成了对国际采购商的补贴;工厂员工应该享受的一些福利最后进入了采购商的口袋;中国制造试图提升品质、改善质量的利润空间被精明的采购商压榨而去……反过来,当产品在销地国家出现由于不符合当地标准、设计失误、质量缺陷等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事故时,消费者、采购商包括舆论则会一齐将矛头指向中国制造。张树鸿死了,但是否还会有下一个张树鸿?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对此曾有深刻的总结,在产业链全球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是你组织别人的资源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还是你扮演一个被别人组织去达到别人目标的角色”。今天真正威胁中国制造生存的是我们普遍的只能扮演一个被组织者,还不能升级成为一个组织者。

      我们发现,与走向死亡的利达截然不同的是杭州中策轮胎正努力将自己变成一个全球产业链的组织者:在过去十年间走过了代工过程的中策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他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他在美国、德国、加拿大、中东等地区选择自己的经销商,并且主动淘汰他认为并不合格的经销商,他设计自己的产品,并保障产品拥有严格的符合各国要求的更强的标准,他成为产业链条上强势的利润分配者之一……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全球产业链的组织者,他在“中国制造危机”中非但安然无虞,而且获得了逆势增长。

      对于十数年来在“中国工厂”道路上苦苦追寻的中国制造来讲,这两个同处“安全危机”之下却上演完全不同的悲喜剧的个案,或者能帮助中国制造反思并重新选择。

      利达 一个提线木偶的死亡

      张树鸿决定以极端的方式跳出一场漩涡的中心。2007年8月11日下午,这位佛山市利达玩具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给厂里2500多名员工结清了工资,并给每人额外多发了100元钱。员工们都很高兴,他们觉得这100元也许意味着老板有信心、有办法带领大家走出近日来利达所遭遇的“信任危机”。但张树鸿没有对员工期许的眼神回以鼓励的言语,他开着一辆农用车到今年他新盖的三栋厂房看了看,之后在这个十几年来他精心打造的玩具帝国的一间仓库内,张树鸿选择了上吊自杀。

      张树鸿今年51岁,香港人。1993年他参与投资创办佛山利达公司。由于其他股东或身体不好,或年龄已大都不参与佛山利达的具体事务,把经营全权委托于张。十几年间,在张树鸿的勤力经营下,利达从当年的无名小厂变成了佛山第二大玩具企业,并与美国最大的玩具商之一美泰建立了15年的合作关系,在出事前利达还被美泰称为“最可信任的供货商之一”。但今年8月,正当张树鸿大建厂房,四处招募工人,准备迎接出口旺季的到来时,一场“祸事”从天而降。

      眉毛之劫

      2007年8月2日,美泰公司宣布召回96.7万件铅含量超标的儿童玩具,这批产品正出自佛山利达。起初,美泰以“正在调查中”为由,拒绝透露生产厂家的名称。但美国媒体迅速把这一事件与之前来自中国的“有毒的宠物食品”、含有二甘醇的牙膏和“致命轮胎”联系到了一起,并称:中国人先是抢走了我们的工作,后来试图毒死我们的宠物,现在又想毒死我们的孩子……等。

      据一位与张树鸿相识多年的广东玩具企业透露,尽管舆论压力日益加大,但在8月2日美泰仍然坚持将新的订单交给利达生产,它对利达产品的信任由此可见。为此,张树鸿迅速换掉了此前带来问题的油漆供应商,并启用了经过美泰认可的油漆供应商。张树鸿急于出货,以弥补召回可能带来的高达3000万美元的损失,并于8月3日、6日两天先后向佛山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交报告:“恳请贵局予以监督及跟踪检查,尽快恢复生产和出口业务为盼。”

      但据当地媒体报道,地方检疫局的回应是,除非美泰方面能出具证明,承认自己对此事有疏忽并承担部分责任,否则利达产品不能出货。“我们把此要求转述给美泰,没料到美泰不但不提供帮助,反而把公司的名字对外公布。”一位利达高层在事后这样向媒体表述。

      8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告,要求利达停业整顿,暂停产品出口,情节严重的违法犯罪当事人将移交司法部门严厉查处。这对急于扭转困局的张树鸿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其时利达厂房里还摆放着新生产的价值大约1600万港币的合格产品,但这纸禁令使张树鸿丧失了从困境中自救的信心。至今,广东地区不乏有玩具厂商认为,是政府的一纸禁令让张树鸿感到绝望,以至自杀。

      2007年9月,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玩具实验室副主任陈阳对此回应说,“一个企业的产品出现问题,国家在没有彻底了解情况之前,必然要暂停它的出口,不论是食品、轮胎都是如此,这是从大局出发。”

      9月4日,当来到位于佛山南海区的利达厂区时,这里已经是一片凋零。此前招募新工的牌子还冷冷清清地竖在三层办公楼的下面,厂区内停着几辆小型货车,零零散散地摆放着一些还没有被清理走的货物。门卫对记者似乎已经十分熟悉,对于各种提问均以沉默作答。事实上,不仅是记者,邮递员、洽谈业务者都不被允许进入厂区。

      一个在工厂门外的杂货店打麻将的利达工人说:“公司算是倒了。厂里的货都准备拉回香港去。现在这里到底是谁负责也不知道。厂里现在只剩下几十个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利达干了十几年的元老,他们在做一些收尾工作,也在等待公司的安排。”“以前公司一天能出几十个柜的货,现在看不到希望了。”另一个工人说。张树鸿的朋友介绍,张一直未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玩具厂上。在员工中威信很高,召回事件刚发生的那几天,工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护厂,怕有人趁火打劫。张树鸿出殡那天,很多工人聚集到一起都要求见张树鸿最后一面。

      从广东质检局处了解到,美泰召回玩具的根本原因在于,利达生产的玩具娃娃的眉毛处铅含量超标,而另一家同样因铅超标而被暂停出口的企业——东莞汉胜木业制品厂,超标铅存在于玩具火车的“STOP站牌”上。这位匿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质检局人员对此亦唏嘘不已。对这两个细微位置含铅量的疏忽使利达和汉胜这两家玩具制造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问题油漆的背后

      与张树鸿相识多年的广东玩具制造商张介宁(化名)说:“极端点讲,利达和‘中国制造危机论’根本扯不上关系。理论上任何一家制造企业都不可能保证它的产品100%不出问题。何况,当加工工厂完全按照国外采购商的要求走完了一个流程之后,忽然出了问题,难道就应该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加工工厂吗?”张介宁的质疑是广东大部分玩具商共同的心声。在广东省玩具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卓明看来,产业界更应该透过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看到中国玩具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生存状态及背后隐藏的危机。

      使用了不合格的油漆原料是利达与汉胜产出问题玩具的主要原因。对于漆料的来源,汉胜的负责人曾含糊地对媒体表示,油漆是汉胜负责采购的,通常每年都会要求油漆供应商出具一份第三方检测报告,但也只是抽检,因为费用太高。而经求证,佛山利达的“问题油漆”来自一家叫东兴新能源的公司。东兴于今年4月初在网上向东莞一家色粉(油漆的学名)厂购买了500斤色粉,但并不知道这家企业提供的无铅证书及认证证书都是假的。

      据本刊走访调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整个玩具行业对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几乎每进一批油漆都会拿到当地质检部门进行检查。同时,每上一款新产品都要在大批量生产前对设计、工艺、原材料进行全项目的检测。但近年来,很少有企业做这样的检测了。此外,广东质检局发现,不论是美泰还是宣布召回汉胜产玩具火车的美国玩具商RC2都把对玩具厂质量保证体系的检测次数减少到每两年一次,而在这两年期间,玩具厂的原材料来源、生产体系都可能出现变化。可见,检测流程已经出现了漏洞。

      李卓明认为,玩具生产厂在用料和检测上的不够严格与受到外国采购商的利润压榨直接相关。有数据显示,一款玩具上每一种颜色的检测费用在450元左右,颜色越多,费用越高,而这一成本通常要中国工厂独自承担。但“近些年,铜料、纺织材料、石油化工价格不断上涨,加上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等,玩具成本大幅提升,但国外的采购商不但没有提高采购价格,反而在不断压价。中国玩具厂的利润空间甚至不到5%。这迫使一些生产商不得不在原材料上寻找利润空间,最终造成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在这一点上国外采购商负有更大的责任。”李卓明说道。

      除了压价,一些外国采购商还向中国玩具厂索取回扣。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品牌商在下单的时候明确表示,你的利润我很清楚。如果你不同意把利润的2—3个点返还给我,我的单就转给别人。由于竞争无序,利润再低的订单也有企业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前几年美国一家大玩具公司的总裁到年底时向广东地区的玩具厂提出,由于出现经营性困难,需要每家企业从利润中向其返还10个点,如不同意,今后将很难从这家公司拿到订单。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厂当即拒绝说:“如果你下单时说是这样的价钱,我们就不会用现在的材料给你生产。”之后,这家公司对不听话的工厂做出了制裁,把订单给了一些小企业,后来发现小企业不但不能按时出货,而且无法保证品质,这家采购商不得不再把订单交回原企业生产。

      “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各个环节既是利益的共同体,也是责任的共担体。责任与利润应该是成正比的。国外采购商获得的利润越大,责任越大。”北京安邦咨询公司副总裁贺军说,“但由于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弱势地位,使得别人一股脑、一刀切地把问题推向中国制造,而我们却无力,也不敢还击,只能自我消化。除了升级,中国制造企业别无出路。”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