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或将与资产价格脱钩
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一样强烈,美元正在进一步猛烈贬值。
11月7日,美元指数触及历史低点75.503。当日欧元兑美元创出自欧元问世以来的历史新高:1.4730,美市早盘,英镑兑美元突破2.1050,达到26年来的新高2.1070。
“明年全球经济会更疲弱,然后中国经济和其他亚洲国家经济也会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美元会继续贬值,这一切是因为美国消费增速会越来越低,因而使得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在当天的2007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悲观地说。
部分机构投资者作出预期,在美元继续贬值下,2008年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将减速;但在实体经济减速的过程中,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和大宗商品的牛市还在继续。
美国经济三季度超预期难改全球经济回落态势
美国双赤字在不断削弱美元的竞争力,而次级债引发的美国经济回落,阻止了美联储的升息计划,转而进入降息通道的预期,成为美元进一步贬值的催化剂。
11月1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议按照市场的预期降息25个基点。但降息措辞已经发生改变,表达了对通胀的担忧。
与此同时公布的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意外达到3.9%,实现了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最高水平,超出市场预期。
尽管如此,随着11月份的美国次级债新一轮“受损账单”浮出水面,人们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走势预期还在调低。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一次大萧条,我无法预测这次次级债危机是否会形成美国经济历史上最大一次萧条,但是我能确定的是,萧条总会来临。我现在对美国经济和消费的回落持悲观态度,我并没有看到收入的提高和财富效应。”史蒂芬·罗奇说。
罗奇在走访了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后,曾经发出警示:“我最近去过一些国家,他们的一些领导人会表现得过于自信,因为股市上涨和经济增速比较良好。但我还是要提醒人们不要自以为是,实体经济的回落和金融体系的风险在增加。”
对于美元而言,现在的问题是当经济还没有真正开始下滑时,市场预期已经非常消极。机构们预测,美联储似乎正在努力打破市场几乎一致的降息预期节奏,美联储会在12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停止降息行动,然后在明年第一季度降息两次。但这并不改变美元走贬和美国经济回落的态势。
莫尼塔(CEBN)研究公司首席分析师马青博士对本报记者说:“美国经济衰退的几率在20%~30%,到2008年年底,美国经济可能好转。但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的减速是必然的。”马青在2007年3月份的一次论坛上曾率先提出:“在2007年、最晚在2008年将出现对全球有冲击力的金融危机。”
“次级债对美国经济的第一轮冲击是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初,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第二轮冲击是2007年8月份以来的金融体系的冲击,如贝尔斯登公司的亏损等;目前第三轮冲击正在影响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如福特和通用公司的业绩已经受到影响;第四轮冲击是在2008年,由于美国就业率的回落,将使第一季度的消费降速。
天相投顾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认为,美国经济在2008年第二季度恢复之前,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将会传染到其他部门,并且会使得2004年第四季度和2008年第一季度GDP的增长率下降到1.5%。
而对于中国经济,国内多数机构已经达成共识,受出口和投资回落影响,中国经济在2007年第二季度已经度过了经济增长峰值,在2008年将回落。
“中国出口的60%依靠美国消费,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脱钩的判断是不对的。脱钩不会持续,只是时间未到,明年一季度将会显现。”马青说。
美元贬值推高风险资产价格
在过去几年中,美元贬值一直在推高黄金、石油和全球资产价格。现在,当全球经济回落时,这些风险资产的重估行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相反,因为美国减息的刺激,风险资产正在加速上涨——黄金冲破了800美元/盎司的纪录,石油也开始接近100美元/桶,而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越南等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替代了传统的成熟市场,不断在创出新高。
一个可能的结论是实体经济和资产价格发生了脱钩。其逻辑是次级债危机是推动这一结果的导火索,它导致了一场金融风波,拉低了美国经济增速,但是影响了美联储的升息计划。而在其中,新兴市场和中国的流动性是次级债的债权国和受益者,而非受损失者。
“新兴市场的牛市还在继续,除非美国放弃降息政策,美国经济再次迎来复苏,否则还早着呢!”马青说。
马青说:“实体经济的回落并没有改变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充裕流动性的基本格局。资产价格反映预期,一是资金成本,二是未来的预期。现在处于降息通道,但是大家认为美国经济只是减速,到明年底就会上升,所以资产价格就会上升。”
在2007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多位外资投行的经济学家表示,次级债危机使得亚洲新兴市场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原因是这些国家现在是债权国,外汇储备和资产质量较1997年金融危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二是随着美元的贬值,这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带动了周边市场币值的上升。
事实也是如此,次级债危机并没有影响中国的流动性,相反,中国市场当时成为国际资金的避风港。
在近日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说:“中国可能恰恰在一些投资者眼中是比较安全的市场,这种(由于)紧张(造成)的抽资和寻求安全市场而进入的(资金),在我看来有可能大致抵消了,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并没有感到由于次贷(危机),资金出逃抽出了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