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美元贬值对谁有利?
宋国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
自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鲁宾于1995年正式提出“强势美元政策”一词以来,强势美元政策便一直成为美国政府对待美元汇率的官方表态。该政策的核心思想是维护美元对于其他货币的强势地位,保持美元的坚挺,不让美元汇率走低。美国政府认为,强势美元不仅是美国经济实力的表现,而且是保证美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现任财政部长保尔森也继承了财政部的这一美元政策传统,最近仍利用多个场合重申和强调美国政府会维持强势美元政策。
但是,如果听信美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指数在2002年1月28日达到112.89的21世纪最高点之后,便开始持续走低,到2007年11月13日,居然只有72.19。换言之,在不到6年的时间内,美元贬值了36.1%,年均贬值超过6%!72.19这一数值,也是自上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该指标的历史最低点。
或许美国政府内心确实希望美元能够保持强劲,不过正如上述数据所揭示的,美元汇率事实上近年来已经地地道道地走向弱势。无论承认与否,这已经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美元从强势走向弱势,只是一幅更大经济图景的一部分,反映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变化乃至全球金融版图的重组。美国国内经济的变化,简而言之,主要有二。其一为预算赤字的不断恶化,其二为贸易赤字的持续扩大。本来,在市场条件下任何上述一点的出现,都会有损于汇率的强劲,更何况现任总统布什当选之后所采取的政策导致两者在美国国内的同时出现。
从预算赤字看,布什基于共和党的传统理念,上台伊始便推行减税政策,使得政府收入在短期内减少了不少,而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相继爆发,又花费了美国政府很多“银两”,两者相抵,预算赤字自然不断恶化。从贸易赤字看,布什政府对于美国家庭过渡消费的模式毫不在意,也不采取任何措施加以改变。当美国国内生产无法满足美国民众的需求时,只能从国外进口。长此以往,对外贸易赤字当然会不断增加。
其实,赤字本身并不可怕,特别是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但问题是,美国的双重赤字过于庞大,已经大大超过了外界的预期。在担心美国经济因此无法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美元汇率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当然会下跌。
就全球金融版图的重组而言,是指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地位的相对降低。欧元的挑战已经不用多说,如今国际金融领域又出现了新的美元挑战者。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说法,石油输出国、亚洲中央银行、对冲基金以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或许会促成全球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改革。姑且不论是否会发生这样的结构性改革,这些新兴力量所掌握的金融资源对于美元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到2006年底,这四股力量总共持有8.4万亿美元的资产,占到全球共同基金、养老金和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40%。鉴于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动,美国政府掌控美元汇率的能力正变得日益失去效果。换言之,美国不仅很难指挥存在于美国之外的数以万亿计的美元为美元汇率服务,而且其美元政策越难越受到这些力量的决定。
正是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之下,美元汇率一路走低。现在看来,强势美元的呼声更像是美国政府的愿望,而非国际经济的现实。曾经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呼风唤雨的美国,恐怕不曾想象到美元会沦落到如此不堪之地步。
在反美主义者看来,美元的贬值是美国力量衰落的最好标志,应该庆祝,甚至应该做点什么加速美元的贬值。但是,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当下,人们最好暂时弱化美元的国家性以及美国的霸权表征,而把美元看成一种必需的国际公共品。恰是美元的稳定存在,维护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致平衡。美元汇率过分贬值,与其说是美国本国面临的单独问题,不如说是国际社会遭遇的共同威胁。无论美元未来是否还能继续成为唯一的世界货币,至少现在,各国(首先是美国)应该采取适度措施,进行合作,扭转美元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