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超越平凡
——关注民间手艺人
编者按: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曾经令我们熟悉的民间手艺正在淡出大众的视线,而我们对于手艺人的冷暖人生的关注也似乎并不多。为此,我们走进这些民间手艺人,记录他们的别样生活……
赵敏:快乐的女裁缝
今年37岁的赵敏,是东坡区城郊村民。从1992年开始和姐姐学习裁缝,到现在已经15年。尽管时代在变,但赵敏却一直没有丢下自己心爱的缝纫机,即便在那些整天生意只能赚个三、四块的困难日子里,她依然舍不得这门手艺。她说,只有当自己踩上几脚,剪上几刀,心里才会觉得踏实。
赵敏的缝纫机是一台老式的标志牌,已有接近20年的历史了,在赵敏刚刚学习缝纫时,她花了几十元才买下了这台二手的缝纫机。随着岁月的变迁,缝纫机的商标已经变得褪色斑驳。然而在赵敏的悉心呵护下,整台机子的运转依旧显得很流畅。赵敏说,这么些年来,缝纫机一直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还是以前的东西质量好啊”,赵敏开心地对记者说。
手艺学成后,赵敏便在离家近的地方摆了个小摊,主要负责给人家作些衣服以及缝旧补新。摆摊的日子很苦,经常是雨里来、风里去,每天不到7点就要起床,有时候作得晚点,还要持续到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家。最苦的还不是这些,随着人们越来越愿意掏钱消费,选择缝制衣裳的人越来越少,在前几年,有时赵敏一天才能赚三、四块,这对于依靠缝纫手艺过活的赵敏而言,实在不可谓不艰难。
跟着党的好政策,赵敏现在眉山双凤创业街摆了一个摊位,虽说摊位不大,但毕竟是有了固定的地点,客源也因此稳定多了。现在,生意好的话,赵敏一个月也可以有个七、八百的收入。“我没有多少文化,只能靠这行吃饭,现在有这个水平,我也知足了”,谈起现在的生活,赵敏很满意。现在孩子读书的钱,都是赵敏一针一线、一刀一剪得来的,孩子懂事,让赵敏觉得很开心,对今后的生活有一个好盼头。
赵敏告诉记者,未来的日子,她还将继续地坚持下去,只要自己还能做,就不会放弃这门养了一家子,陪了十几年的手艺。
记者采访时,赵敏一直没有停止手上的活,不一会赵敏就把一件衣服缝补完毕,她提起衣服满意地看了看,再理了理衣角,最后才小心地给客人包好。在记者看来,她神情与动作,怎么看也不像包一件衣服,倒像是一个手艺人,在执着自己追求、坚持与未来的期待……
张千:艺术相伴已知足
早就听说在眉山大北街有一家字画装裱社,那里的师傅手艺不错。于是记者费力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这家店面,并见到了这家装裱社的店主——张千。此刻的他正在和一位慕名而来的顾客商量着如何装裱一副新字画,字画摊在10米`长、2米宽的长桌上,在这间不足40平米的店铺里,显得分外打眼。
今年40出头的张千,干装裱这行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因是祖传手艺,张千从小就受祖父、母亲的指点,对装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家庭的熏陶下,张千很自然地在成年后,便和姐妹一起接过了上一代的衣钵。俗语说,三分字画七分裱,张千对于装裱手艺,从来就是一丝不苟。张千说,装裱工艺最起码要经过托画、下料、裱画、下墙、白蜡、上光、打蜡、装天地杆等程序,复杂一点的话,要花费更多工夫。
经过20多年的装裱生涯,张千对这项手艺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装裱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匠心的运用,同时还讲究手艺人的人品与处世风格。当遇到精彩的作品时,张千会加倍珍惜,品味之余,能更加感受自己肩上的责任。在他看来,若有一幅值得一做的作品,决不会把经济因素考虑到第一位。正是凭着这分执着与爱好,张千自费收集了为数不少的瓷器、书画作品,平时得空也喜欢品鉴些精彩的书画。时间久了,张千与省内众多的书画家建立起难得的友谊,大家平时凑在一起,其乐融融地交流着艺术心得。
科技在发展,现在选择用机器装裱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然而在竞争面前,张千还是愿意坚持着自己的传统手艺,他认为,机器装裱固然在时间上,大大方便了顾客,但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手艺,只要做得好,未尝没有市场,只要自己用心、用情地对待作品,装裱的明天一定还会光彩依旧。
记者手记:
法国哲人卢梭曾经说过,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的职业是手工劳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手艺正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变,许多手艺正在渐渐消失之中。而选择坚持,还是转变,则成为摆在许多民间艺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所幸的是,在几天的搜寻里,记者所采访的这些手工艺人,大多以一种平和、自信的观点来看待现在的生活,尽管目前的他们,生活算不上富裕。“相伴几十年的手艺我不可能割舍!”很多人都说了类似的一句话。也许,正是这种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大多数人,于是到今天他们依旧选择坚持。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但人的选择却有高下之别。这些手工艺人是可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