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刚性与柔性的关系
有一种通俗而形象的说法,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刚性与柔性的概念及其关系,这就是: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里的力气、产品就属刚性范畴,其主要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利润空间狭小。技术、标准则属于柔性范畴,基本特征表现为: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凭借制定游戏规则便赢取超额利润。
我国的缝制机械企业大都处在刚性产品制造阶段。靠着低成本的优势,我国成就了缝制大国,但有刚性产品垒建的大厦,貌视辉煌,一旦遭遇市场变局,也变得十分脆弱。我国的纺织品、彩电、家具,尤其是DVD行业的遭遇很能说明问题:2003年全球1亿台DVD有70%产自我国,当时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DVD生产基地,随着专利费问题的尘埃落定,原本就是微利的国内碟机企业遭遇“滑铁卢”,或转型或停产,行业一片春去冬来的景象。原来我们乎握的“中国制造”低成本的“王牌”,“WTO牌局”,人家出牌规则一变,“王牌”倾刻间变成“多米诺骨牌”。有谁敢说缝机行业就有WrO的豁免权呢?
一个缝制产品占世界70%以上,有90%的国外缝制企业进入,世界第一缝制产品需求市场的大国,被浓缩在低端市场,艰难地去分享刚性产品日益摊薄的利润,这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能接受的。我国民族缝机工业无论如何要解脱这一窘境,想方设法建立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形成独特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科研体系。这不仅是民族缝机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竞争逼迫我们做出的选择,否则只能仰人鼻息。
从刚性向柔性的转变,实质上是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化;从体力向智力的转化;从一般技能、普通技术向高级智能、核心技术的转化。飞跃集团在完成规模化集聚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并走出了一条欧、美、日等联合科研的新路子,使很多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机电一体化,并着手发展光机电一体化。因此,我国应该具备了向缝制高端和核心技术进军的条件,只是不要盲动、不要宿命,视条件成熟稳步推进,在进军途径的选择上注重实效。从日、韩和中国台湾在技术追赶方向的成功经验看,一般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跟随,借鉴策略。其主要特点是引进、吸收、消化、改进国外最新的技术,通过借鉴基础上的创新,缩短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
其次,合作,学习策略。与国际高端企业竞争中,我们在实力、经验、技术积累、创新能力方面均处于劣势,难以与之抗衡,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难以避免,也十分有效。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创己之专,从而逐步掌握研发核心技术的主动权。
最后,整合,提高策略。核心技术当然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并非全部。目前在我们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首先在针对性开发、个性化创制、优化服务、扩大宣传、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等环节上形成独特的优势,再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来提高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
站在前沿,进入高端与国际领先企业同台竞技,既要认识差距,也要增强信心,更要脚踏实地、细致工作,这样实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跳跃,应该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