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女子把土布鞋卖到了洋市场
有人说,下海难,难于上青天,可郭丽这个弱女子不但下了海,还闯出了一片天,把土布鞋打进了洋市场。一个人带动了近千名农家妇女、下岗工人找到了工作。
放下人人羡慕的教鞭,闯进波涛汹涌的商海,从卖粮食到开酒店,从开商贸公司到做布鞋,她的一股子冲劲让熟悉她的人由衷敬佩。
商海受挫 偶遇布鞋商机
“当老师不符合我的性格,就想自己干点儿什么。”1996年,郭丽大学毕业到吉林市一所中学当政治老师,干了没到一个月她就待不住了,要下海闯荡。丈夫李瑞志不同意,但没有拗过郭丽。
第一次创业是帮别人收粮食,东村跑西村喊,忙忙活活收了一大堆粮食,可卖的时候却赔了,“没经验,收的粮食杂质多,水分也大,人家一扣水分和杂质,我就赔了两三万元。”郭丽又换了一行,与人合伙开酒店,又赔了。不服气的她又开了一家商贸公司,倒腾起建材、水泥、五金,卖到工地去,没想到又赔了。
这三段经历让郭丽明白——自己太没经验,定位不准,市场摸不透,“我得找个新的行业继续干。”
1999年,一位香港亲戚来探亲,临走时想带一双手工纳的千层底布鞋,可是跑了好多商店都没买到,不是样子不好,就是做工太粗。鞋没买到,郭丽却大受启发。
初战赔钱 四处请教从头来
找到商机的郭丽很兴奋,马上到市场调研,去北京、广州,别人都找景点玩,她专往布鞋店里钻,一圈走下来她惊喜地发现,布鞋销路不但好,有的还挺贵呢。
2000年,郭丽在长春市绿园区租了房子操办起“紫玉木兰布鞋厂”,回老家大安找来十几名做过布鞋的妇女,又到其他布鞋厂学了技术就干起来了。“没白没黑干了两个多月才做出200双。”再看这些“产品”,跟本不成样子,别说卖了,送人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初战失利,搭上两个月的工人工资、房租,两万多元又进去了。
原绿园区政协秘书长孙礼一直看着郭丽一步步创业,“那时候她最难,停产了,找原因。”
郭丽总结失败原因得出结论:工序要改变农家传统;布料要上好的;花色得全;造型款式要美观新颖;还得有好技术人员。
她从网上买了各地厂家生产的30多种布鞋,拿到自家厂里一只只拆开,琢磨各家之长。又从原长春市布鞋厂请来技术员,把大安老家60多岁的老艺人找到,从最基本步骤请教。并到给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做过布鞋的厂家请教。终于郭丽心里有底了。
寻找市场 遭遇车祸不后退
孙礼说,连续40多天,郭丽往返沈阳长春之间进原料找技术,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吃馒头、喝矿泉水,吃着很少人难吃得下的苦。
在往返长沈的路上,郭丽遇到了一次严重车祸,“一车50多个人,我记得能动弹的就我和一个11岁的小孩儿。”全车伤亡惨重。郭丽顾不上害怕,和小孩儿一起报警救人,当丈夫从长春赶来,看到浑身是血的郭丽时,两人抱头痛哭。
工厂会计杨淑贤告诉记者,郭丽曾经一个人背着一堆鞋在北京、上海、广东跑,一个一个店进,一双一双推销。
第一批外国订单是在广交会上签订的。“当时我没有展位,背了几双鞋就摆在朋友展位边上,一个老外看见了,觉得非常好,就让我给她做。”郭丽回来就赶工,虽然这个加拿大商人只要了150双鞋,一双鞋4.5美元,总共不到700美金。
几个月后,郭丽得到国外反馈,非常好!郭丽更自信了,一个人背着鞋穿梭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各个民间艺术品博览会和交易会上,订单一批批加大,工厂一点点壮大,她的鞋“走进”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加拿大、埃及等国家。
终成大业 富了不忘帮他人
郭丽的布鞋逐渐打开了市场,盖起了二层楼的新厂房。随着国内外客商需求的不断增加,她资金有限,很难再增加人员和设备,这可怎么办?
“其实很多妇女会做布鞋,为什么不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呢?”郭丽觉得这个方法可行,既能增加产品数量,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何乐不为呢?
经过技术培训后,统一工序、统一标准、统一验收……按件付酬,九台、大安、农安等一批妇女成了有工作的人,她们有的做鞋帮、有的纳鞋底,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制鞋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一批人就业。
“我们尽量寻找那些农村妇女和下岗职工。”郭丽说,工厂已有近千个这样的工人。
郭丽富了,却没有忘记帮助别人。一位职工的父亲因病住院,郭丽立即捐助3000元钱;一位家在农村的职工儿子考上大专,东拼西凑还差5000元,郭丽毫不犹豫地给垫付了;一个小伙子干活后总捧本书看,郭丽得知他没钱上大学,她出钱送他上了大学;工人们春播需买化肥种子,她总提前一个月发两个月的工资……几年下来郭丽累计捐款3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