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体为何格外关注十七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污染的计算,最合理的方式是把个人消费的商品折算成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作为标准。如此看来,发达国家才是污染的最大制造者。
环境污染成为全球热门议题,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污染企业大批迁往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时候。这一点意味深长。此前,只有发达国家才有环境污染问题,那里连绵的厂房没日没夜向天空和河流排放废气和废水,而经济欠发达国家则如同田园牧歌的前工业时代。
但世界突然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了。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发现,若将污染企业迁往落后国家,不仅能逃离本国越来越严厉的环境法规,且可利用落后国家廉价的原材料、水、电和劳动力以及不完善的劳动和环境立法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全球化,为在发达国家已陷入困境的污染企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方式。
于是,诸如珠江三角洲等本来没有环境污染问题的乡村地带,在极短时间里迅速变成了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群。那里生产的“中国制造”的商品大量涌进世界消费市场。
正如“中国制造”不一定是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的污染也不一定是中国制造的污染。这些事情只不过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但这些工厂的所有者及其产品的消费者却不一定是中国人。作为全球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的发达国家却以非全球化的方式看待“中国制造”和“中国污染”,以为是中国人的工厂在制造这些商品和污染。当污染企业从发达国家迁到落后国家后,发达国家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干净,而落后国家却处在日益恶化的环境中。
发达国家指责落后国家污染了全球环境,而制造这些污染的企业大部分可能正是发达国家在这儿投资的工厂。在这儿,每20美元的产值只有大约45美分留在当地,其余则流回发达国家投资者的腰包。这些工厂污染了当地的空气和河流,造成当地的生态危机,但受指责的却是当地人,而不是“国际玩家”。迫于压力,当地政府还得花当地纳税人的钱来改善环境。
落后国家将自己变成发达国家的工厂区,使发达国家的人过上既富裕且干净的生活。当这些工厂穷尽了这块土地上的各类资源后,就会转移到另一个落后地区,身后留下的一片千疮百孔的恶劣环境自然由当地人及其后代来料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污染的计算,最合理的方式是把个人消费的商品折算成资源和能源消耗量作为标准。与其问商品产于何地,不如问消费于何地。消费更多资源和能源的人就是制造更多污染的人。发达国家的个人平均消费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换言之,发达国家才是污染的最大制造者。这就像住在环境优美的别墅区的富人,其别墅的建筑材料、私人汽车和种种给他带来舒适和虚荣的现代设施,全由别处制造,污染发生在别处,但干净的产品却给了他,而一个在自己土地上生产了这些商品、自己却只买得起自行车的穷人,他所消费的那点可怜的东西能给世界带来多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