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服装业:来料加工成发展桎梏
河北省容城县是个仅有25万人口的小县城,拥有5个服装工业小区,576家服装企业,6万余名从业人员,年产衬衫、西服等服装1.5亿件(套),出口50多个国家。
曾经,容城的服装结构是烟台的翻版,清一色贴牌加工,然而,3年前容城开始转型,目前,容城生产的服装产品中,内、外销比例大致为2:1,国内市场产品主要是西服、衬衫等,容城县内各企业在28个省市自治区设有上万个销售网点;出口服装品种从传统、单一的衬衫发展到西服、牛仔等10大类500多个系列,产品出口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容城服装出口逐渐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目前出口的衬衫产品单价也由1.5美元上升到3.5美元,个别产品达到了7~8美元。
“名牌与非名牌的价格真是两重天,”一家服装企业的老板说,“当我们拿到省级名牌时,在价格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一件衬衫30元还得一家一家商场去推销,获得名牌证书后,一件衬衫能卖到六七十元,上门订货的客户也越来越多了。”
市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恩厚说,来料加工这一简单的加工模式,的确曾给烟台服装业带来了繁荣与发展。但时过境迁,这一数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如今已成为束缚烟台服装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做得再好再多,也难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莱山一家服装企业老板说:进驻中国的所有全球知名品牌,都在烟台有订单,一个法国知名品牌的单子,每件成本只不过200元,但是拿到北京、上海等地要卖7000多元。
山东省纺织办主任赵传香说:“我们卖的是衣服,人家卖的是品牌。这差距就像喝汤和吃肉一样。”
烟台服装,何时才能让别人喝汤,自己吃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