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晋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帮,一个生意场上的传奇故事。
晋商作为商帮之首,起源最早、衰亡最晚,晋商发迹于宋代,明朝时与徽商南北并峙,至清朝晋商便独占鳌头,明清两代辉煌500年。晋商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晋商不仅店铺遍设全国通都大邑,而且经营范围远涉日本、西亚和俄罗斯等地,控制了史上多个行业如盐、铁、茶、丝绸等,清代的票号经营更将晋商推向史上最为辉煌的顶点,在世界金融史上也据有浓墨重彩的记录。晋商创造的财富,徐珂在《清类钞》中列举山西富户十四家,加起来“三千万两银子”,相当于大清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晋商超越于其他商帮的突出地体现在股份制、身股制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以义制利、诚信经商、乐善好施的商业伦理道德也成就了晋商的发展。
(一)晋商的崛起和兴盛
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商人不出现在其他地方,而独出现于山西?
自然条件和政策鼓励出现了第一批富裕的山西商人,于宋元年间长足发展,为明清晋商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远古,自然资源是产生贸易的唯一条件,即运城的河东盐池。山西主要是由于拥有这种自己独有而别人离不开的盐,同时春秋时期,晋国推行鼓励商业的“轻关、易运、通商、宽税”的政策。因此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出现了第一批商人。
制度变化也为晋商带了历史机遇,北宋时期实行“折中制”放开了盐的运输和销售(折中制:商人把粮食运到边疆,由政府给予“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这种制度为山西商人参与并扩大盐业贸易创造了条件,晋商形成的历史机遇。
除此之外,山西固有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地理条件等因素一定程度辅助成就了晋商的逐步崛起和兴盛。自明朝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后迁都北京,北方的政治中心重新确立起来了,这对于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晋商也正是从这时起逐步兴起的。山西历史悠久,人口比较稠密,耕地相对不足,剩余劳动力多;山西地区处在北京和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交通要道的中间位置,同时具备陆路、水路的便利交通条件,有这样好的地理条件,同时存在现实的就业压力,造成了很多人从商。
晋商辉煌500年的发展机遇来自于哪里?
无论对一个人,一个商帮,还是一个国家,机遇都是重要的,晋商的机遇就是明初实行的“开中制”,放开了盐的销售和运输,晋商抓住了这个机遇;促进晋商盐业发展的是另一项政策:政府退出盐业生产。山西人利用这个机会,作大了以盐业为主的贸易,需要相互帮助,形成了“纲”(浙直、宣大、泽潞、平阳、浦洲),以地域乡情为纽带的松散商业联盟,这就是我们说得“晋商”。
明代中期,盐业政策转向“折色制”,大盐商迁到扬州,其余晋商开始多元化发展,寻找与北边少数民族的贸易机会。
清代后,晋商抓住了两次机会,一个是清统一中国后,清政府的边疆政策和对外政策给晋商带来了贸易机会。清政府的统一边疆、开放边疆、管理边疆过程中,晋商抓住机遇,成就了进一步的发展,做到了“货通天下”。清政府的对俄贸易政策推动晋商走向持续繁荣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清政府对这种贸易采取了鼓励的政策,凡行商于恰克图一带的商人,必须持有理藩部颁发的“信票”这几方面的政策,使得晋商的市场地盘更加扩大,远距离贸易更加发达。
另一个是道光年间的金融创新-票号。票号出现在山西,由晋商首创,是一种历史必然;在票号出现之前,金融业的业态主要是典当、印局、钱庄、账局。晋商在金融业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了。在这些金融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也涌现了许多人才。
晋商的票号演绎了一段至今令后人仰慕的辉煌历史,把晋商推上了事业的顶峰。
票号产生有其偶然性。过去商人挣了钱都是雇镖局,然后把挣的钱运回去。在嘉庆和道光年间,当时社会不太安定,各地的农民起义非常多;当时平遥有一个姓李的李家,这个主人叫李大全,他开了一个颜料坊,叫西裕成颜料坊,他在北京有分号,在天津也有分号。所以有朋友就托他把自己的钱放在北京,然后他给开个条,到山西再去取钱去。后来他那个掌柜,掌柜现在我们叫总经理了,他的掌柜叫雷履泰。雷履泰就发现他的东家是把它作为好事,帮朋友忙的,其实他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也就是进行银钱的汇兑,异地汇兑,所以他就劝他的老板,把这个颜料铺干脆改成一个票号。所以道光三年,也就是1823年,历史上第一家票号叫做“日升昌”就此诞生了。
其实,票号出现在山西,由晋商首创,是一种历史必然。随着商业活动的发达,它一定是金融事业的发达。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金融,那么商业很难再进一步发展。所以明清时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相当发达,也就为中国的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要求。也就是商业发达了,商品经济发达了,一定要金融也发达。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票号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要求。晋商从资金、网络、人才和信誉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因此由晋商首创,是一种历史必然。
资金,从事票号需要大量的资金,要钱、要资本,而当时山西商人是“富甲海内”,在海内可以说是最有钱的。网络,金融业既然是搞异地汇兑,在全国一定要有分号,而山西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分号,那么这些分号做票号进行汇兑就非常方便。人才,山西商人有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是有一批非常精通业务的人。这批人就可以成为票号的骨干。信誉,最关键的就是山西商人的诚信是天下有名的。票号是接受客户的真金白银,为其开一张没有法律保障的汇票,这张纸能不能再换为真金白银,取决于票号的信誉。信誉是票号的生命线。奉行”以义制利”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几百年的坚守诚信而置。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全国一共拥有的51家票号,其中有43家由晋商开办。而票号的英文也被翻译为“shanxibank”,西方人还将票号称做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票号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票号的业务,主要是两种业务:一种业务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第二个业务就是银两的汇兑,也就是我们说的异地汇兑。比如说你要到四川去做买卖,你从北京你不用把银子带过去,你把钱放到票号里边,票号里边给你开一个条儿,然后你自己到四川去,到了四川成都以后你可以找到这个票号的分号,然后再把这个票换成银子在当地使用。所以这个票号的汇兑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汇款,就是从事这个业务。另外第三个业务就是把各种不同成色的银子通过冶炼,给它变成成色统一的一个标准化的银子。所以票号主要是从是这样一些业务的。
票号的盈利来源于汇费收入、压平擦色(平指秤,色指白银成色,压平擦色即收付银两时,在平码上高进低出的盈利手段)、存放利差的收入。
票号的客户,最初的客户是民间贷款,商人为主;后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票号的发展有影响,业务收缩,其服务逐步转向与清政府的结合,存款的大多数变为各省官府机构的公款以及地方贵族显宦的积蓄。因为政府的汇兑这一块数额非常巨大,所以这就给晋商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另一次机遇就是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后,我们知道慈禧和光绪皇帝西逃,在西逃的时候就受到山西商人的接待,山西商人就接待了慈禧太后,因为当年慈禧太后很狼狈了。逃出来非常狼狈,慈禧太后就受到了山西商人的接待,不仅接待地非常好,而且还给了20万两银子让慈禧太后路上用,随便花花。慈禧太后回去以后非常感谢山西商人,所以就把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的赔款,我们向各国的赔款,全部交给山西人办,总额,本息总额在一亿两白银。所以这个也使得晋商在1900年八国联军以后,一直到1910年清政府垮台以后,其实这是晋商最辉煌的这么一个时期。你看这个晋商通过了这么一系列的过程,所以做成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商帮。
随着晋商对俄贸易的衰落,一方面晋商将大量的资本转向蒸蒸日上的票号;另一方面,其业务重点从办理国内商业汇兑转向存放款业务,其中又以承担清政府的官款汇兑和官吏存放款为大宗,从而造成畸形发展及其最终的衰落。
(二)晋商成功经营的秘诀
晋商能够走向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商业头脑和知识储备的人才。可是,晋商又是如何吸引人才的呢?票号里那些几近苛刻的制度,为什么没有把员工吓跑,却成全了山西人口口相传的“有儿开商店,强过做知县”的民间谚语呢?
晋商成功秘诀之一制度建设
晋商的制度建设是晋商成功的核心秘诀之一。制度包括企业治理制度、内部运营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中股份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和内控制度是企业的核心制度。
(1)股份制,晋商的股份制是长期演变的结果,两权分离使得资金所有者和无资金的经营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股份制之前,已经出现了贷金制、朋伙制和伙计制。明朝后期的伙计制已是股份制的前身了。伙计制就是有一个或者数人出资,雇佣伙计经营,建立在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相互信任地基础之上。
股份制的股份分为银股和身股。银股就是东家出的资金,东家承担无限责任,东家的财产都是后备资本。银股又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是合约资金,每股多少根据票号的规模而不同,多者每股1万两银子,少者每股为2000两银子,每股分为10厘,银股所有者享有永久利益,父死子继,夫死妻承;只享受分红,没有股息,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抽出,补进或增添新股份,正本承担全部责任。副本又称护本,他有两种,一个是东家除正本外又投入票号的资本,另一个是东家、掌柜及有顶身股的员工在结帐期分到的红利中,提留一部分存入票号,副本不参与分红,只得利息。
晋商的股份制已有现代股份制的特点:一是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和有相对控股的大股东;二是实现了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两权分离的制度下,东家决定大掌柜的任职及所享受的身股,主持每个账期的结算和分配,决定扩大投资、奖惩员工,并承担无限责任;对大掌柜实行“全权授权经营”,日常经营管理等一切事务由大掌柜的说了算,东家不得过问,而且也不给票号推荐人,尤其不让三爷(少爷、姑爷、舅爷)进入票号;在处理要东家决定的重大问题时,大掌柜有建议权。这种制度对晋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两权分离中权责利是不对称的,尤其是大掌柜有权有利,但并不承担责任;东家与大掌柜之间是相互信任,以信义为先,且东家有权威,大掌柜真心诚意,这种制度是有效的,但在晋商末期,这些条件不存在或者弱化时,企业就会出问题,这也是衰亡的一个原因。
(2)内部业务运营管理制度,有效防范了风险。
为什么在防止内部人败德行为上,现代银行还比不上票号?
一个企业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首先看内部组织架构的设置,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是:适应企业业务的需要,而且内部各个部门权力不交叉也不遗漏,每个部门和每个人权责利明确而一致。票号设计者们没有学过现代管理理论,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
总部的分号管理制度,主要是通过统一管理、考核制度和报告制度。
晋商企业实行总分支机构制,总号设在山西本地,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以至国外。总号对分号实行集中管理,从分号的开立、经营、人员配置、资金、收益等都归总号调度,实行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资金调度。总号对分号的控制,一是考核制度;二是报告制度。总号对分号的考核,以“结利疲帐定功过”,且以不对它号造成损失为原则,否则给予处罚。报告制度为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两种,书面报告有正报、附报、行市、叙事报和年终报告五种,口头报告是每日晚上面报主管、每年两次大掌柜(或委托钦差)巡视时分号掌柜面报、班期回总号面报等。
票号的银行密押制度,规避了作业层的风险,这样一套系统、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保证了票号与客户双方的利益,在山西票号存在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很少发生汇票骗领事件。
首先,从总号到每个分号,都有专人用毛笔书写汇票,并将书写人的字体报给总号及各个分号,预留备案。这样,所有在号人员都能够根据预留的备案识别真假。如果需要更换书写人员,更换后必须立即将字体报告给总号及各个分号,并预留备案。
其次,汇票写完后,需要加盖印鉴,印鉴正中有人物像,周边刻有小字,以防假冒。同时,汇票的金额、时间均设有暗号。只有票号的人才能识别,持票人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认票不认人”。山西票号在经营汇兑的过程中,还创造了以汉字作为汇票签发日期和银两数目代码的暗号,机密度极高。汇票的印刷用麻纸,内加水印,每家票号的用纸、款式、水印都不同,只有各家票号的人才能识别,这样,汇票就很难被伪造。
最后,山西票号还制定了“见票三五日兑付”和兑付后“汇票即焚”制度。这个制度的意思是票号在见票之后,要无偿占用顾客款项3到5天,一方面使票号在见票后有时间准备款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全保险https://money.business.sohu.com/insurance/。对于持有汇票的人,见票即付当然好,但是若是汇票被盗窃或者遗失,来不及挂失就会被取走。而“见票三五日兑付”为持票人挂失腾出了时间,同时“汇票即焚”又做到了票号的绝对保密,维护了票号的信誉。
票号的资金的管理制度,通过分号之间资金余缺调剂、灵活调拨,一方面保证存、放、汇的顺利进行,同时又做到了资金的充分利用。山西票号分号很多,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状况不同,各个票号的现金盈亏、行市好坏亦不相同。有的票号现金盈余,款项放不出去,资金闲置;有的票号现金短缺,利率上升却无款可放。于是,山西票号运用“酌盈济虚、抽疲转快”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