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进口税收政策考倒企业?
山东德棉集团赶在2007年7月1日前订购了144台苏尔寿的喷气织机、14台赐来福的自动络筒机,比集团原定的技改计划提早了至少半年。这当然不是特例。2007年上半年,许多国内棉纺企业和德棉集团一样,都加快了引进这两类设备的进度,最终导致上半年纺机进口额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企业只是为了能搭上这两类设备享受进口优惠政策的末班车。
2007年1月,国家公布了新的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税收政策。该政策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高速喷气织机和自动络筒机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零部件实行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从2007年7月1日起,对新批准的内外资项目进口所有规格的自动络筒机(细络联形式的除外)和喷气织机一律停止执行进口免税政策。
原本一项旨在支持纺机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纺织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为什么会让大部分纺织企业陷入紧张呢?
纺织企业的抱怨——国产设备不能满足需求
国家制定政策的目的非常明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解释这项政策时说,长期以来,对进口纺机减免“两税”的政策严重削弱了国产纺机的竞争力,出台新政策是为了促进国产纺织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尽快顶替进口,从而降低纺织企业的设备投资成本,加快我国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步伐。
然而政策公布后却给纺织业界带来了极大的困惑。纺织企业普遍认为,在国产设备尚不能满足纺织企业需求的情况下,新政策虽然对提高我国纺机制造水平会产生积极作用,但对加速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及提高纺织产品竞争力却十分不利。
德棉集团总经理助理盛爱民说,他们之所以选择进口喷气织机和自动络筒机,是因为国产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进口设备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无法满足企业一些个性化的要求。德棉产品的定位较高,企业的生存方式就是要把产品档次拔高一截。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除了需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还需要有先进装备来保证。“我们非常支持国产设备的技术进步。”他表示,以往上项目时,只要国产设备能达到或接近进口设备技术水平,德棉都会选择国产设备。但就这两类国产设备来说,不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目前都难以满足纺织企业的要求。
据了解,国产自动络筒机卷绕速度可达到1800米/分钟,进口设备卷绕速度则能够达到2200米/分钟;国产喷气织机设备生产速度为400转/分钟~600转/分钟,入纬速度可达到1200米/分钟,而进口喷气织机对应的技术数据则分别为600转/分钟~800转/分钟和2000米/分钟。此外,目前国产自动络筒机的年生产量只有800台,纺织行业每年必须进口2000多台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同样,喷气织机国内生产能力只有1000多台,每年需要进口15000台左右;而3米以上的宽幅喷气织机基本都依靠进口,国内还不能大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