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进出口预测与形势分析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1月11日发布了《2008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授权和讯网发布,我们将把此报告分“经济增长形势篇”、“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篇”“进出口篇”“全球商品期货价格预测篇”“2008年物价走势篇”“外资篇”共六个篇幅精选其中观点与分析,以飨读者。
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宜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外贸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外贸发展与其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密切相关的一种持久的发展,对保证对外贸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外贸发展十分迅速,进出口贸易已经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但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具体如下:
第一,外贸增长方式仍然带有一定的粗放型特征,低层次商品所占出口商品结构仍然较高。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很大比例。这种模式一方面导致出口商品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资源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属于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出口增长越多,资源消耗就越多,对我国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会越严重。目前低层次的外贸结构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第二,日益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逐渐取代传统非关税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之一。一方面,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扼制全球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的趋势,解决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难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相关企业的手段。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我国贸易发展存在多方面的影响。首先,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加大了我国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上的费用;其次,发达国家的环境技术标准要比我国严格很多,因此我国一部分出口商品不符合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最后,绿色贸易壁垒客观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企业改变生产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我国的资源瓶颈日趋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突出。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矿产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1/20、3/5。许多资源如铁矿石、铬、钴、铂、钾盐和金刚石等严重短缺。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一直占据很大比例的背景下,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国内各种资源的消费量也在急剧增长。为了支持国内房地产、汽车、化工、电子通讯等产业的投资增长,许多资源要不断从国外进口,以弥补国内需求缺口。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第二消费大国。
国内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使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逐渐提高,由此也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因此,如果经济增长方式及贸易增长方式不能加快转变,在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下,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可能严重受阻。
第四,环境的恶化日益严重。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85%都是燃煤结构。火电每年投资增长50%以上,2007年预计火电装机总量可能达到五亿多千瓦。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消耗能源排名前列的行业主要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化工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石油加工业。除此之外,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能源需求也比较高。在我国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同时,这些行业的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出口额的飞速增长。
根据海关统计的数据,2007年1-7月份钢铁产品(属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贸易顺差达到172亿美元,已经超过2006年全年钢铁产品的贸易顺差;而同期非金属矿物制品(属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陆路车辆(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贸易顺差也有大幅度增长。对于有机化学品、染料等我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商品,2007年这些商品的出口额增长速度也高于进口额增长速度,贸易逆差有所减少。这势必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的环境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为实现我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保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相关立法的完善。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相关政府部门宜进一步深化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对当前的GDP核算制度进行适当改革,根据不用的问题建立多层次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尽早实行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可以通过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与修复改善等作为社会成本列入核算体系,逐步实现贸易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第三,调整我国产业政策,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适当遏制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通过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的调整,加快低耗低排产业的发展。 第四,调整财政税收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政府的绿色购买等行为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通过对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以及环境污染小的出口企业实施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以此引导出口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