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珠三角产业转移阻力大?

        人口问题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压力,已给珠三角敲响了警钟。在上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广东不能长期捧着“总量第一”这块“金字招牌”,要有忧患意识,他直指广东面临的五大不足,其中有不少就是珠三角发展中面临的“瓶颈”。

        汪洋的“忧患意识、解放思想”随即在全省形成了“大气候”,近半月来,珠三角各市都掀起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相继召开会议“自揭家丑”,直面发展中暴露的问题。针对产业转移阻力大,汪洋曾支招:胡萝卜加大棒。省“两会”昨日拉开帷幕,珠三角城市群所面临的一系列发展瓶颈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症结在产业结构不合理

        珠三角穗深莞佛珠中惠七市至少有四家都提到了人口压力。2005年以来,广州、深圳、东莞等6个市流动人口出生人数已经超过户籍人口出生人数,每年有20万左右。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资源、环境、治安、社会管理压力很大。据了解,东莞可供利用的土地不足40万亩,按照目前每年消耗3万亩计算,十几年内将消耗殆尽;用电量相当于贵州一个省的用电量,全市多个地方出现水质性和水源性缺水……

        一系列问题,追根溯源,还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让珠三角成了工人集散地的“世界工厂”。加快产业转移升级,珠三角提了很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了实话―――“坦率地说,目前产业转移压力、阻力很大。很多老板不愿转移,当地村镇也不愿意,担心企业转出去以后,出租屋和厂房没人租。比如东莞有一个镇,户籍人口才3万,而镇上一个贴牌生产‘耐克’的台湾鞋厂,实际用工就有10万人,基本都是外来工,一年能给该镇带来5000万元的利润。如果把这个鞋厂转移出去,当地的阻力很大……”

        哪怕垫钱也要转移产业

        东莞的这个例子很有些“典型性”,汪洋得知后给东莞支招―――胡萝卜加大棒。他说,产业转移出去,可以把研发设计、组装包括总部仍放在原地,这样附加值就还在,将来税收并不会少。他认为可以出一个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定,一些高能耗产业的国土利用率要提高,供水供电的价格要提高。

        省长黄华华也下了“死命令”―――今年珠三角要把产业转移好好抓一抓,特别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几万人的大厂子,哪怕自己垫钱,也要把它转移出去,否则人均GDP也上不去。

        他在全会上提出,国家正在搞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后外来劳动力到珠三角打工,当地就必须把外来劳动力的福利、社会保障、住房、孩子读书等问题都解决,不可能再继续“能干时为你贡献红包,老了回到贫困地方去养老”。所以如何减少常住人口,减少外来工,是目前珠三角面临最大的问题。他认为,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解决的方法。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山区,使用当地的劳动力,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外来劳动力,而且还可以节省土地。

        政绩观不再唯GDP论

        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不再是一句空话;珠三角各市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口压力太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能都会迎刃而解,整个珠三角城市群的水环境、大气环境也将有大的改观。

        最近,迈入“3000亿GDP俱乐部”的东莞爆出新闻,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去年慢了下来,创下新低。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大胆承认,制约东莞发展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东莞已将2008年GDP增长目标调低,集中力量解决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一系列变化昭显的是领导政绩观的改变,不再是唯GDP论。汪洋指出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珠三角各市在查找问题时几乎都坦承“经济总量虽然很大,但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强调以后要多关注“人均GDP”。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