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鞋都灰霾重重 赣州如何承接鞋业转移
去年12月12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赣州调研时说:“希望赣州要在充分发挥毗邻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大力承接发达地区和海外产业转移,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上有更大作为。”今年1月6日,在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蔡晓明提出:“赣州要集中精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把赣州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承接港澳台产业转移首选地。”“承接首选地”的提出,对赣州的发展将具有怎样的意义?赣州又将怎样去迎接这一批产业转移大军?本报今日刊出4位市政协委员访谈,期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世界上每生产十双新鞋,就有一双是“世界鞋都”——东莞制造的。但现在,“世界鞋都”的上空却灰霾重重。据报道,东莞约有1000多家鞋厂,50%以上的鞋厂到内地省份或者国外投资办鞋厂。而整个广东有五六千家鞋厂,2007年前三个季度已有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因各种因素或主动歇业倒闭,或被法院查封,或外迁其他地区另谋发展。不仅如此,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珠三角地区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去,还是留?去,又该到哪里去?赣州在这场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又将承担怎样的一个角色?
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华坚集团总裁兼董事长张华荣: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全球产业转移历史进程,制鞋、玩具、电子、服装手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又称候鸟产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大批产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朝鲜和南韩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往韩国、菲律宾、中国的台湾等地转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开始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受劳动力成本、硬件投资、产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制约,目前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得不考虑向江西、湖南、广西、安徽、四川等内陆地区转移。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不转移不行,但转移到什么地方仍存在许多困惑。企业家的目标总体是相同的,即以追求效益为最终选择,哪里的商务成本低,哪里的发展环境好,他们就转移到哪里。
赣州政府副秘书长、市十大体系办主任王根泉: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沿海地区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因财务成本明显上升,向内地拓展发展空间是必然选择。此外,去年8月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下文,明确对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型企业作出很多限制,这也导致珠三角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对赣州经济社会发展至少有四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优势。二是能加速沿海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向赣州集结,促进赣州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三是有利于显著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四是有利于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在发展环境、配套服务、政策优惠、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差距。
赣州市口岸办主任王兵: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8年经济工作提出两个防止,即防止经济增长过快转化为过热,防止结构性价格上涨演变成明显的通货膨胀,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我们可以预见,国家对投资、土地等资源的控制将更为严格。在这种形势下,赣州提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首选地”是非常迫切的,是形势所逼形势所需。我感觉如果这个战略能够付诸实施,对加快赣州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调整赣州的经济结构将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邓海鹰:这对于赣州来说应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产业转移的众多项目中如何去选择好的项目、拉动力强的项目,适合赣州发展的项目,可能是一个关键。这个机会对我市工业园区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总量,提升园区发展的层次水平,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岭之要冲、闽粤之咽喉”,赣州从唐代起就是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主要通道,至宋代,赣州以“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成为中国的36大名城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起伏跌宕,赣州有过鼎盛,也曾有过萧条,但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时至今日,随着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立体化大交通格局的形成,昔日“水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又逐步在赣州显现。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潮中,赣州又可以拿什么来留住产业大军的脚步?
张华荣:我是过来人也是见证人,我认为赣州的优势第一是地利,交通比几个邻省都要方便。第二是气候,赣州是个宜居城市,能留住很多投资者。第三是民风,赣州不仅劳动力数量多,而且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当高。第四是投资成本,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落实得很好。第五是文化,赣州有一种和谐的发展经济的政治文化,对企业、企业家很理解也很支持,华坚在不到4年时间在赣州投资近6000万美元,也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