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标准与标准化:进入国际产品的通行证

         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及工作质量的尺度,是企业整个生产活动的依据,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总结,又是保证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从全局的利益出发, 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 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有组织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就叫标准化。产品质量的好坏、工作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标准化工作的水平。标准化工作具体表现在: 一、制订标准; 二、组织实施标准; 三、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这三点也正是国家标准化法中所明确规定的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 企业标准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技术标准,另一类是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产品质量的高低,而管理标准为保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了经营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要把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程序、办事规律、业务守则、各项职责条例用制度把它固定下来,作为企业经营的准则。 标准与质量 技术标准是对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工艺及检验方法等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间内具有约束力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技术法规,例如:各种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等等。这些技术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产品主要质量特性的定量表现,技术标准高低将直接决定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而产品标准则是企业标准系统的主体。产品标准规定了产品的质量特征,其内容以产品的质量指针为重点,并根据用户需求和合理的费用,确定合理的试验方法、手段及判定规则。 标准化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制订标准。 每个企业的目标,都离不开要生产符合产品标准的、用户欢迎的产品。

        随着中国缝纫机融入国际市场,缝纫机行业已经在同国际接轨,每年国内国外各一次的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正意味着每个企业实际上都在为全球生产产品。各缝纫机厂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形势是严峻的,不可回避的,但也并非坏事。它向我们发出了信号,提出了警告,从发展的长远眼光看它绝对是件好事。它告诉企业:如果你的产品质量还是不求上进,还是那么一般,只要有质量好的产品进入市场,消费者就会抛弃你。企业只有按市场的运作规律认真研究市场,努力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才能站住脚。如果质量上不去,生产一些质次价低的"大路货",不仅不能出口,就连国内市场也将丢掉。 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不断的追求完善,人们对产品质量和产品标准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产品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依据。因此各企业普遍提高了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对工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或安全卫生要求及生产、检验、包装、储存等均要制订标准,制订产品标准的目的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二、作为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 三、反映产品的质量特性和质量水平、包括市场需求情况及国际同类产品质量水平的差异。

        根据缝制设备行业的情况,上述第三点在制订标准时是一定要认真考虑的。我们一般都要瞄准国际上有一定声誉的缝纫机制造公司的标准(先进国家的标准可等同于国际标准),例如兄弟公司,重机公司,三菱公司,飞马公司,百福公司,利满地公司等等,参照他们的一些质量特性,并将这些质量特性在产品标准中反映出来,既向国外先进水平靠拢,又作为指导生产的依据,也是客户和用户选择产品的依据,即判断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在80年代初期,国际缝制设备的发展趋势是以高速工业缝纫机为主导,而我国还是以家用机及中低速工业机为主。当时引进高速平缝机时,同时也引进了高速平缝机的产品标准,这样我们既可不必参照低速的摆梭勾线式的GB型平缝机标准,又可以正正当当地参照国际上公认的先进国家大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使我们的高速平缝机在组织生产时,就有了一个明确的产品标准,即有了一个质量方向,促使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生产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速平缝机。具备了一定条件的缝纫机厂纷纷同一些发达国家的同行进行多方面的合作,这次引进可以说是我国缝纫机行业产品结构和质量标准上的一个飞跃。 制订标准过程中除质量特性、质量水平外,还要根据质量特性进行分类并规定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制订抽样方案和判定方案,明确产品标识。编写时应遵循国家标准GB/T1.1-2000和GB/T1.2-2002的编写格式和规则,而这二项新的国家标准本身也是同国际标准ISO/IEC接轨的,它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

         标准化工作的第二项任务就是组织实施标准。产品标准作为企业技术标准的核心,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依据,一个企业产品标准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企业产品标准一旦发布,在企业内部即成为企业的"法规"。其实施工作是标准化活动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将纸面上的标准真正在生产、技术活动中贯彻实施,才能显示其效果。在实施过程中,生产组织者应明白产品标准的要求,生产工人应明白自己生产(组装)的产品标准要求,检验员更应严格按标准要求开展检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缝纫机能够满足客户要求。 标准化工作的第三个任务,就是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制订了标准并在生产过程中贯彻实施,但实施情况怎样?实施过程中碰到些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处理的,处理之后是否仍能完全达到标准要求或根本没有处理,听之任之等等,还须由标准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有了这样一个监督机制便使标准化的工作运转完整,能够完成一个PDCA循环。行业协会把全国缝纫机标准化中心同国家缝纫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放在一起,正是印证了它的监督检查机制。但在缝纫机行业中还不乏对这些认识不足的,有些企业往往只注重了前二项任务而忽视了监督检查,这样便使这个管理环圆不起来,运转不完整而容易产生一些漏洞,久而久之产品同标准之间产生分离,没有了约束机制,就容易产生既达不到标准、也不容易发现质量问题的根源所在。

[1] [2] 
  • 相关阅读
    1. 新品亮相丨让你无法错过的“缝制好帮手”
      阮积祥出席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并演讲
      W20步进罗拉车的十八般武艺
      都在说工厂 阿里1688产业带跟犀牛智造什么区别?
      杰克“野狼团”徒步登山,练体魄,强意志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